综观历史上,无论是秦,汉,南北朝还是唐宋,南北士兵的交锋始终以北军的胜利告终,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李云还是有些担心的。
帝国调防一支如此规模的军队,所需要付出的不是一点半点,首先为了令这批士兵安心上路,帝国财政为此拨出了高达一千万钱的安置费用,用以支付给士兵的安家之用。
其次,帝国七十年来休养生息,南方主要产粮地区的人口也分别都有显著提高,在某些繁荣地区,甚至已经首次出现了地少人多的尴尬的局面。
而在帝国的北疆,则是一片千里萧条的景象,由于匈奴的威胁,以及北方的气候原因,这一带地区的人口远远不如南方,譬如在辽东这块拥有着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大量的肥沃土地处于荒芜状态,在后世东北的粮食产量足可满足国家一半的粮食需求,而现在由于人口地关系,也由于大量荒芜的土地。以至于这个本可成为帝国粮仓的庞大郡县,年平均产量不过七十万石,就连辽东军队的日常用粮都不能满足。
试想一下,一支八万规模的军队,包括战马等一日耗粮少说也在万石左右,而辽东一年的总粮食产量却只有可怜的七十万石,仅仅够驻军两个月的食用,其余军粮就得从内地运输过来,但是从内地向边关运输补给。这对于帝国财政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负担。
仅仅以帝国去年从太原向上郡地后勤运输来看,每年帝国至少必须为此承担上千万钱的后勤费用,这还是由于太原距离上郡较近,以及上郡地区本身的粮食产量就可满足当地驻军六成的缺口。
而从太原向辽东运输军粮的话,以一头牛负重十石计算,每年辽东军粮需求至少在三百万石,那么就需要一支拥有一万头牛的运输补给队,每年进行三次以上的运输。这还必须扣除掉后勤部队自己在路上的吃喝用度。
这意味着,运输补给队每年必须至少多运输一次后勤补给。也就是帝国每年给辽东地后勤运输量至少在四次以上,总运输量必须在四百万石以上。
这还只是粮食方面的耗费,并不包括战时地其余物资补给。
所以假如这种状态不能得到改变的话,那么根本不需要匈奴动手,帝国自己就会被漫长而繁杂的后勤给拖跨。
历史记载,汉武帝对匈奴战争时,帝国为此动用了数十万民夫对卫青霍去病的大军进行补给运输,但是如此庞大的后勤运输队,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通常当物资运送到前方军队手中时。它就已经被后勤部队自己消耗掉三成。这也是帝国在那场战争中虽然始终占据主动。却很少能给予匈奴人致命打击的关键原因。
要彻底解决这个困局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效仿刘彻在后来做的那样。移民辽东,开垦荒地,以充军粮。
但是在现在想要让保守的太皇太后同意从内地迁至少七十万人口过来,那简直就是天方夜潭,所以一切只能靠李云自己,只能靠辽东军自己!
所幸至少目前,由于高句丽人势力膨胀,所以相对地他们所获得地奴隶也成几何数字上升,七,八,九三个月份,辽东与高句丽之间地奴隶交易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总共约有三万左右地奴隶被卖到大奴隶主李云的手里。
在这批奴隶中,青壮占去了绝大部分,约有二万三千左右,其余老少妇孺根本没有算钱,高句丽的奴隶贩子们可不希望养着他们,因此几乎是倒贴着送的。
但是这对于李云却无疑是雪中送炭炭,由于是奴隶的原因,所以他根本不需要对他们有太多的仁慈,要想和其他先期到来的奴隶一样获得自由与土地,他们便只有拼死工作,开垦土地,种植包括红薯,白菜,萝卜在内的诸多可在这时节生长的作物。
而那批由于完成了筑城任务,而被宣布获得自由的奴隶们,则纷纷改取汉姓,以大汉国子民自居,对这些新来的奴隶们指手画脚,好不威风。
事实上他们有这个权利和义务这样做,由于淮南国的大军新到,整编工作还未展开,李云根本没有这么多人手和力气去管理那些奴隶。
于是,这批获得自由身份的人被告知,他们想要获得土地,就得去指挥和监督新来的奴隶开垦土地,种植作物,辽东政府将在事后按照开垦土地的多少与他们的工作情况来进行土地分配。
每一个由于在去年到今年的筑城工作中表现优秀的自由人都获得了十到二十名奴隶的分配,他们在筑城工作中锻炼出来的结实肌肉。以及强壮的体魄,充分的震慑了新来的奴隶,再加上有他们做##,自由和土地的希望就展现在新来的奴隶眼前。
在草原上,奴隶就是奴隶,永远没有翻身的机会,只能任由主人打骂,吃的最少,做的最多,而在辽东。这里对于奴隶们说,简直就是天堂!
虽然每天吃的是窝窝头,喝地冷水,睡的是茅草铺,但是在这里,只要表现好,肯工作,那么等到奴隶限期一到,自由便会被宣布。他们将不再是奴隶,而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一个可以挺起胸膛的人!
每一个月的月初,来自辽东城的军官都会来到奴隶们的营地,对一批到期,而且表现出色,工作卖力的奴隶解除他们身上的枷锁。
这对于奴隶来说,无疑于这世界上最好地事情。因此人人干劲十足,而获得自由身份。这已不再是奴隶们的终究目标。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