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不朽的光荣:第二次中日战争史_郑浪平【完结】(158)

  卡港会议竟然没有邀请中国的代表参加,就讨论与中国命运关系最大的议案 --

  反攻缅甸计划。从这里就可以看出邱吉尔与马歇尔阴谋忽略中国战区的心态了8。卡港会议所决定盟国反攻缅甸的战略,实际上是一种对付中国的战略。因为这纯粹是纸上谈兵,而无实际帮助的烟幕弹而已,目的在欺瞒罗斯福的判断,以及吊住中国战区的希望而已。因为整个反攻战略决定性的兵力,是要由中国担任,中国却连参加开会的代表都没有。同时当时中国急需的,是盟国实质作战资源的援助,特别是空军飞机与作战物资的运送,但是在盟国的援助的优先顺序之中,中国战区所有的需要,全都是排在最后考虑,这个安排不变,中国就没有力量改善自己的作战能力与士气,只靠盟国会全力反攻缅甸的空头支票,来继续苦撑下去。

  卡港会议之后,美国的陆军航空队司令(Chief of Army Air Force)安诺德(HenryArnold)与魏德迈(Albert Wedemeyer),特别前往重庆,报告盟国的反攻缅甸计划,在路经印度之时,与魏菲尔、史迪威先见面,讨论反攻缅甸的作战大纲,大家会商决定,在一九四三年十月,盟国对缅甸采三面夹攻,华军主力由云南攻腊戍,英军由印度进入缅北,中国驻印军由雷多出兵;盟军则提供空军支援,海军攻占安德曼岛后,封锁东印度洋,最后在一九四四年一月,盟军登陆仰光。反攻缅甸完成之后,大量的盟国援助与军事装备就可到达中国,华军就可以主动反攻在中国战区的日军。假如这个计划得以实现,整个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历史,势将完全改写。

  一九四三年二月六日,安诺德向蒋介石报告这种最新的反攻缅甸计划。

  蒋介石当然对反攻的时间感到失望,中国还要多等半年以上;同时蒋介石已经发现,假如要叫中国的部队担任反攻的主力,美国就要能够设法提供更多的战机,以支持中国部队的作战,防止日军在中国战区的牵制攻击,同时驼峰空运吨位应增加到每月一万吨,以供应中国陆军组成远征所需的装备。但是负责驼峰空运的美军驻印空军第十航空队指挥官毕塞尔9(ClaytonBissell)却表示,假如每月空运五千吨的物资,就需要机场二十五处,以及三百架运输机,因此除非大量兴建机场与增加飞机数量,美国无法提高驼峰运送的吨位。(这是一个技术上的大谎言,因为在陈纳德接手之后,仅以十五处的机场,一百二十架的飞机,每个月就可以运输一万吨的物资。)

  中国当然对于卡港会议的结论,仍有很深的期望,专程派出宋子文、何应钦到印度的加尔各答,与美英的军事将领,包括安诺德、史迪威与英方的魏菲尔、狄尔(JohnDill)等人,进行作战计划的细节磋商,以便得到更为清楚与具体的作战计划。在加尔各答的会议中,中美英的军事将领,对于如何以水路合击的方式,全面反攻缅甸,以为中国战区打开援助的通路,建立了作战计划的共识。所以一时之间,全面反攻缅甸以打开援助中国的战争规划,似乎已经到了势在必行的地步,中国开始抽调部队,准备进行这场重要的决战。

  但这原来是英美将领的缓兵之计而已,目的只是要安抚中国,使她继续坚定的抗日,以牵制日军、减轻日本对美英的压力。英美的军事领袖,随后已经开始“逐渐”缩减反攻缅甸的作战计划,改为依照英国原来的方案:只以陆军作战为主,反攻地区限于缅甸北部,目的只在牵制日军进攻印度的战略侧翼。这种作战目标的变化,当然令蒋介石觉得中国遭到出卖,何况美国所答应的空运援助,数量上一再地被缩减,中国方面作战力量受到严重削弱。

  由于史迪威与陈纳的在中国战区经常发生水火不相容的重大争议,让罗斯福觉得,有必要召见他们当面谈清楚问题的真相,及顺便要他们参加英、美军事领袖于一九四三年五月初在美举行的“三叉会议”(TridentConference),会中准备对于进攻缅甸的军事方案,进行全面的检讨。

  30.10  史迪威的窝里反

  由于蒋介石已经感到事态不妙,因此先后特别派宋子文与宋美龄前往华盛顿,对美国进行游说,而一九四三年五月十七日,宋子文破例受邀,参加美国的参谋首长会议(这是中国唯一的一次机会),为中国反攻缅甸的立场辩解。宋子文表示,中国抗日已经到了精疲力竭的阶段,目前急需盟国有力的支援,中国所需的五百架战机与每月五千吨的空运物资,已是最少的要求(美国每年可以生产一万八千架战机,每月的作战物资高达四百万吨,中国的要求实在少得可怜)但是仍然迟迟没有得到,而反攻缅甸,事关中国能否打通援助的命脉,而由中国担负更多对日的作战责任。反攻缅甸是盟国在卡港以及加尔各答会议的具体结论,盟国实在不能再对中国失信。

  但是在三叉会议之中,“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开始公开唱反调,猛烈的批评蒋介石指挥的中国部队“毫无作战意愿”,因此扩大援助中国并无必要;蒋介石只会把援助加以囤积,作为打中国内战的本钱。有这样一个窝里反,专门提供相反情报与立场的战区参谋长,当然是令与会人员“大开眼界”,于是支持中国者的立场,也就更为分歧。英国代表是大叹苦水,表示英国缺乏两栖登陆舰艇,在缅甸作战的当地部队又未必肯用心参战,何况全力先击败德国是盟国的优先共识,因此很难将作战资源分配给反攻缅甸的作战,目前英国的立场是,不是不反攻缅甸,而是减缩反攻的范围。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