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中国抗日历史的真相,真如马歇尔的中国战区情报所说的,是进行“假战”,日本皇军既然能在中国战区,如入无人之地,能让蒋介石部队望风溃散,为什麽日军不能迅速打垮蒋介石,而结束中国事变,以抽出八十万的日军,与盟国进行决战?日本小矶国昭内阁为什麽还要千方百计地与蒋介石接洽,一再提出各种“退让”的和谈条件,希望能够优先解决中国事变?
原因就是日本无法在战场上,解决中国事变,因为中国纵使在山穷水尽之时,仍然拼命抵抗日军。
所有史迪威提供给马歇尔的中国战区战报,,只是一个内容格式,就是中国与日军没有打,“假如有”的话,也是共产党的部队在打。更为离奇的是,当美国与国际的新闻记者前往重要的中、日会战地区,如宜昌、常德、长沙、衡阳,实地采访中日部队作战的情形,报道了华军不怕牺牲、拼到全城或整条战线成为废墟焦土的惨况,都影响不了史迪威与马歇尔在同一时候、对同一会战的报告内容(只能想象他们所描述的地方不在中国),他们报告的说法永远是一样的(除了日期不同外),“蒋介石的重庆部队没有对日作战”的文字继续被“填入空格”,就好像低年级小学生写填空的练习题一样的工整。
31.4 盟国设法阴谋压制、打击中国的策略因此“中国战区无望论”,以及“中国政府根本没有抗日论”,就是马歇尔所有中国战区报告的基本内容,这些来自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经年累月的“第一手报告”,最终瓦解了罗斯福对于中国抗日的支持与信心。马歇尔更为厉害的一招,就是在执行对中国战区支援的政策上,尽量夸大困难、阻碍而设法打折,同时在时间上尽量拖延。罗斯福总统在一九四二年,亲自下令指示马歇尔,在中国的空军战机应该到达五百架,驼峰空运的吨位应该超过每月五千吨(当时美军一个师的消耗物资数量,就已经每月超过三万吨),但马歇尔设法以执行困难作为推托的理由,每件指令都设法拖延一年以上才执行,令中国战区根本无法依照计划的时间表进行作战的配合。
由于罗斯福认为蒋介石身为国家元首,兼任中国战区最高司令官,因此不能直接受到盟军联合参谋团会议指挥,马歇尔就以这个“尊重”蒋介石作为口实,否决了中国战区派代表参加联合参谋团的建议。(因为一般的盟国战区,理论上是要接受联合参谋团的节制与指挥的,既然蒋介石地位崇高,不受直接的指挥,那么中国战区就不能参与联合参谋团的会议。)
这样在表面上,蒋介石的地位好像高过其他的盟国战区司令官,事实上,中国战区就根本不能预闻盟国的战略决定,自己的作战角色的变化,也不能直接申述自己作战所需的后勤。许多需要中国参加的战略计划决定,都一改再改,而且多半是作成决定之后才知会中国战区。马歇尔自己更是经常使用威胁中断对中国援助的方式,对蒋介石下达“命令”般的最后通牒--
这就是马歇尔“尊重”蒋介石的方式。
马歇尔同样的不让中国代表参加军火分配委员会,这样中国战区所有需要的装备与后勤需要,都不能直接申请与争取,有时军火分配委员会勉强把剩余的军火拨给中国,还不一定有运输工具。由于马歇尔坚定支持史迪威所有的“辱华”与“乱华”政策,让史氏全权掌控美国援华物资的分配,作为控制中国战区的手段,并且介入中国权力斗争的分化工程。马歇尔在反攻缅甸的作战上,毫无理由地配合英国的立场,一再反复变化,已彻底打击中国战区的士气。最后马歇尔更坚持美国必须执行雅尔达密约(虽然连出卖中国以提早结束对日战争的藉口已经消失了),公然应允苏联侵略中国。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战区上有马歇尔有计划地打击与出卖,内有史迪威的掺沙子、挖墙角,中国还能支撑得住日军的攻势,其中的艰难真是难以想象。虽然没有任何其他的证据,显示蒋介石与马歇尔有任何的个人恩怨,但我们可以就事论事,他的确大有不搞垮蒋介石,绝不甘心的“坚韧意志”。
在整个抗日战争的过程中,马歇尔几乎没有一次放过蒋介石,最后虽然中国战区成功地通过抗日战争的考验,马氏还专程到中国负责“调停”国、共内战(交给别人做还是不放心),结果终于达成心愿,把蒋介石逼到台湾,当然最后也让美国付出参加韩战与越战的重大代价。
当时反法西斯阵营的结构,可以说存在着极其矛盾的分歧,以及国家间利益的冲突。在盟国的四强中,中国是一个大国,但也是一个弱国,曾经也正是强权殖民主义欺凌与压迫的对象。但是因为中国在对抗法西斯的战争中,参战最久、牺牲最大,同时牵制了日本一半以上的军力,因此中国理所当然的成为反法西斯盟国的四强之一。虽说中国只求恢复自己国家应有的权益,并无任何对外侵略与扩张的野心,中国甚至还乐意帮助其他亚洲国家,追求合理的民族自决,但是中国的复兴,却会影响到苏、英、法等强权在亚洲利益的维持与发展,因此她就成为这些盟国必须打压与算计的对象。
美国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国家,它自身经历过反殖民主义战争而获得独立与发展。无论是在十九世纪所提出的“门罗主义”,以保卫西半球国家的独立利益,还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所提出的民族自决主张,都有结束西方帝国主义支配全球利益的理想,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的参战,同样有着这种理想主义的色彩。当然美国的民族平等主张,仍然受制于文化与利益的结构,多少仍然以西方社会的观点出发,特别是美国的军政部门执行的官员,并未充分的了解与体认罗斯福总统高瞻远瞩之观点。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