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不朽的光荣:第二次中日战争史_郑浪平【完结】(230)

  问:你对本书的预期为何?

  答:我想书商的态度就是答案之一了。台湾在政治恶质化的影响下,已经开始从认同中国的共识中异化,中国人的历史与他们有渐行渐远的感觉,中国人世纪的艰巨挑战也不再有他们参与,台湾只想到今天能够立刻抓到些什么,昨天已是要遗忘的负担,明天则是高度的不确定,无论如何,抗日战争好象已经是无所谓的事。

  中国大陆方面虽然对于抗日战争这个问题,有着比较强大的历史感觉,但是执政者仍然希望历史能够为政治服务,抗战的历史真相还是一个敏感的问题,预期这本书恐怕不能在中国大陆公开发行。

  但是,写这本书原本就不是商业的动机,而是为了中国人英勇历史留下一个记录。这段历史,中国人会为它而流泪、中国人会以它为傲、中国人可以为它而扼腕、中国人也可以为它而鼓掌。历史就是历史,现代的人没有必要把它成为自己的包袱,但是却可以成为现代中国人一个无价的历史鉴戒。

  无论如何,个人还是希望有真情真性的中国人,能够从这本书中,得知历史风云转折点的真相,不会再陷入历史失忆的民族危机之中。个人当然也希望两岸的政治人物,能够放下政治短期的利益考量,为了中国长远的发展,给历史真相一个机会。

  问:你从一位畅销书的作者,成为一位冷门书的出版者,有何感想?

  答:自己从未计画出版畅销书,也没有故意要出版冷门书,其实写书的动机都是一样的,就是为这个时代的中国人,说出他们忧虑的感觉与失落的记忆,中国人是这样一个大的民族,中国人曾经遭到这样重大的历史灾难,中国人有过这样动人的奋斗牺牲,这些历史不能就这样永远的沉默下去,而让血泪的历史成为政治变造的垃圾。

  附录

  文史资料载:

  1

  “七七”事变以来,中国抗战后方所需各种战略和各种民用物资:汽油、煤油、柴油、橡胶、汽车配件的百分之百,药品、钢材、棉纱、白糖、纸张的百分之九十,都须从西方进口。如果日军切断滇缅公路,断绝中国同外部世界的一切联系,中国国内的各种战略物资储存最多只够维持三个月。难怪当时重庆的外交部长宋子文也不得不惊呼:

  “……倘若日寇进犯缅甸,断我赖以生存之滇缅路,我后方军民则无异困守孤城,坐以待毙……”(《中国国民党大事记》)

  十二月,侵泰日军第十五军先头部队入侵缅甸南部维多利亚角,直接威胁仰光和滇缅公路,而英国人在缅甸的全部兵力总共只有两个英缅师。鉴于缅甸局势岌岌可危,鉴于英国殖民者顽固坚持退守印度的利己主义立场,同月下旬,中国蒋介石委员长在重庆主持召开中、英、美军事联席会议。会后,蒋介石接见中外记者并发表谈话。

  有记者提问:“委员长能否谈谈战争前景?”

  蒋介石答:“日寇乃一区区岛国,只要英美诸国认清大局,将战略中心转移到亚洲战场,我可以肯定地告诉大家,最多只需一年时间便可打败日本。”

  记者:“据我所知,目前形势对中国不利。万一缅甸不守,请问中国政府有能力应付四面受敌的困难局面吗?”

  蒋介石:“各位先生我愿意借此机会向大家透露一个消息。鉴于亚洲局势日趋严重,我国民作出决定:不日将出兵缅甸,与日寇决战。”

  记者:“请问蒋委员长先生,中国出兵有必胜的把握吗?”

  蒋介石:“日寇虽然气焰嚣张,然终究只能逞凶一时。我军乃堂堂正义之师,与日军不共戴天,此次入缅作战系国家存亡之举,必然奋勇杀敌,置之死地而后生。”

  记者:“请问中国出兵还有其它背景吗?”

  蒋介石答:“日军若吞并缅甸,必然大举入侵印度,进军中东。缅甸不保,印度也危在旦夕。因此国军入缅,其目的不仅保障滇缅交通线,更为保障盟军统一战线之大业。”

  第二天,蒋介石谈话被突出地刊登在《中央日报》及国内各大报的头版位置上。

  缅甸之战立刻成为影响中国和亚洲局势发展的新热点。

  2

  中国政府出兵缅甸的消息立刻震动了西方世界。

  对中国人的惊人之举,世界舆论反响不一。

  《泰晤士报》评论员写道:“中国人决心重返缅甸的行为表明,昔日白种人在亚洲的统治权威已经破碎了……”

  英国战略评论家R·D·费恩先生:“……中国人的决定不仅表明他们的军事潜力,更表现他们对于战争的信心。我正是从这一点中看出未来亚洲不容乐观的演变格局。”

  澳洲《星报》:“中国人之所以敢于进行如此大规模远征,是因为他们感到美国参战,胜利终于有了保证……”

  美联社评论:“蒋介石委员长……决心要在大联盟中扮演大国角色,并在世界战略中进一步确立中国的大国地位……”

  英国政府敏感地作出反应。

  十二月十四日,英国驻华大使卡尔代表英国政府表示:“一旦缅甸形势吃紧,愿以中国政府共同加强缅甸防务。”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