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内阁首辅商轲率先发难,领着诸位大臣上本弹劾,写得明白:不逐汪直,天下必乱!
朱见深一见奏章,勃然大怒,老子好不容易看上个人,你们眼气?大笔一挥:来人,把这商轲与我拿下!顺便问问,何人主使他这么干的?
一个老太监拿着圣旨去了,一见商轲便问:汪直正走红运,你却弹劾他,请问,何人主使?
商轲二目喷火:老子自己主使!
这老太监一惊,还没回过神来,就见商轲背后呼啦啦转出一片文官,个个脸红脖子粗:汪直一介太监,擅自诛杀朝廷命官,视百姓性命如粪土,如此下去,天下岂能不乱?告诉陛下,此事无人主使,我们自己干的,要抓一起抓!
老太监一见这情形,什么都明白了,心说汪直,你把人都得罪透了,这可是你自己找的,别怪咱家心狠了。
想到这儿,他一笑:诸位少安毋躁,待我禀明陛下再说。
说完他走了,回到宫里,把所见所闻一五一十告诉了朱见深,朱见深听完大惊失色,怎么,这群文官合力抗旨,要反么?
老太监说这不是要反,反倒恰恰是对陛下您的忠心,请陛下想想,为什么内阁大臣、六部官员齐声要求驱逐汪直,难道汪直就没问题么?若说这帮大臣要反,我看也是被汪直逼反,陛下请想,假设汪直真的要逼反了满朝文武,他究竟是在帮陛下呢,还是在害陛下呢?
这一番话说得朱见深浑身冷汗直冒,是啊,如此说来,汪直这类人,岂非不存在比存在要好?
汪直的倒霉期不远了。
这老太监是谁?
此人就是成化年间天字一号太监——司礼太监怀恩。
何谓司礼太监?
洪武十七年,朱元璋设立礼监司,到明宣宗时,由于允许太监读书认字,而教授太监文化的内书堂又属于礼监司管辖,从而导致礼监司的领头人司礼太监的地位猛然提高,成了内廷第一文化人儿,相当于“太监大学校长”。
明朝时,内阁有“票拟”权,什么叫票拟?明帝国地方大,全国各地军政大事都往首都汇报,皇帝忙死也顾不过来,因此便由内阁大臣先行批阅,批阅后,再将奏章交给皇帝,此时皇帝便轻松多了,只须再奏折上批个“可”或“不可”便行,那么内阁大臣先行批阅的做法,就叫做“票拟”,而皇帝最后签署的意见,则叫做“批红”,这批红虽然只写个“可”、“不可”、“知道了”,但时间久了,皇帝还是晕菜,毕竟奏折太多,就算个个都写个“可”字,写一天手腕子也酸得慌,便干脆由太监来完成这一工作,那么领头代替皇帝“批红”的太监,就由“太监大学校长”司礼太监担任,可见这司礼太监权力之大,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就是帝国命运的决策者,由于此太监位高权重,掌握着皇帝的御笔和玉玺,因此又叫“掌印太监”或“秉笔太监”。
怀恩,就是这么个角色。
所谓一言兴邦一言丧邦,他为何要帮助商轲他们呢?
因为汪直是个吃生米的,谁的账也不买,怀恩知道,如此下去,非但自己的地位不保,搞不好还要搭上性命,正好商轲发难,干脆借他人之手除去心头之患算了,便帮了这个忙。
连同行都下绊子,汪直就要去凉快了。
果然,在怀恩、商轲等坚持不懈的吹风中,宪宗下令:关闭西厂,汪直去御马监干活。
威风一时的西厂,倒了,这是太监集团的胜利,也是文官集团的胜利,也是百姓的胜利,圣旨颁布那晚许多人喝了酒,他们唱歌跳舞,兴奋得不行,但他们并不知道,不久的将来,汪太监还会回来,而报复,将是变本加厉的。
果然,在获知汪直的企业倒闭后,万贵妃受不住了,她找到朱见深狂吹枕边风,日吹夜吹,终于把个宪宗皇帝吹得罩不住,心一软,吩咐:重开西厂。
汪直大吼一声:我胡汉三又回来喽!
胡汉三一回来,照例是要算旧账的,穷鬼们分了我的地,牵了我的牛,此时要还了,所以在汪直的挑动下,朱见深的混帐旨意一个接一个,当初弹劾过他的官员,基本上一个个的被下放回家务农,一口气罢免了几十个大臣,就连首辅商轲也在劫难逃,只有司礼太监怀恩,仗着根基扎实,才屹立不倒。
干掉诸多大臣后,世间无敌的汪太监一扭头,把目光对准了军队。
他想干嘛?
想学老前辈王振建功立业。
汪直明白,论牛皮,自己已经是大明朝牛皮第一人,但人活一辈子,光牛皮不行,否则等到伸腿瞪眼那天,墓志铭都不好写,想扬名后世,非得做点儿宏伟大业才成,但是凭自己的本事,搞科技发明是没戏的,做宏观调控是不会的,弄政府管理是扯淡的,怎么办?
打仗。
汪太监认为,只有打仗才不需要文凭,凭着三寸气在,去冲就是了,简单,刺激,好玩,汪直就打算领着军队实现自己的光荣梦想。
但想领军,必须要过兵部这一关,兵部侍郎叫马文升,汪直要想拿到兵权,就得干掉这个马文升。
马文升很有才能,对边疆各族恩威并施,任职期间明朝的边关很太平,汪直很想找到他的破绽,但找了很久也没收获,最后一咬牙,拿出西厂的看家本事——诬陷栽赃。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