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听大臣先生道:“我乃戚继光手下一名士卒也,因开小差,慌张误闯宫门内。”
冯保一听就火儿了,加刑加刑,叫这小子胡说!
冯保这么做,是有道理的。
首先,王大臣被抓的时候,身上穿的是太监服装,既然是逃兵,为何有内侍服?谁给他的?其次,你说是谁手下的士卒不好,偏说是戚继光的人?
怎么就不能说是戚继光的人呢?
先谈谈戚继光这个人。
戚继光,是个百分之百的武将,在我看来,他的功勋,可比岳飞,而处世能力,又强于岳飞。
1528年,戚继光出生在山东,10岁袭爵,21岁中武举,然后参军,战鞑靼,著有《备俺答册》,之后下南方,建戚家军,转战闽浙粤十几年,历八十多战,平倭寇,遂再入北方,修长城、筑炮台、整顿屯田,守边十六年,威震蒙古、辽东,被称为“振古名将,万里长城”。
他的业绩很辉煌,他的能力很生猛,他的部队很牛皮。
但这一切,都离不开一个条件——文官集团的支持,没有这个玩意,一百个戚继光也奇迹不起来。
整个明朝,除了朱洪武、朱永乐之外,几乎历代武将,都被文官压得透不过气,为什么呢?
这要怪孔夫子。
其实也不能怪孔夫子,而是要怪后世的帝王,以及那些个为了一己私利不惜牺牲国家利益的文官们。
这里面的原因,我来摆一摆。
春秋时代,周王室不受尊重,各国的国君,也不受臣子尊重,所以征伐不断,内乱不息,在这种情况下,孔二爷挺身而出,提出“父子君臣”理论,建立了道德上的等级观,并要大家遵从。
但是很快,孔二爷发现不对路,大家都说他讲得对,但是一到了动刀子时刻,就谁也不鸟他了,为此孔二爷挺烦恼,怎样才能让大家听他的呢?最后,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很有效的办法——礼乐教化。
孔夫子认为,之所以大家都不听他的,就是因为人心太野,蛮荒时代的影响还在,所以要推广他的理论,首先就得把人们教育得文明起来,所以他开始讲课、行善、弹琴、唱歌,就好像驯兽一样,让老百姓逐渐养成安静的性格,以便为他的理论的传播打下基础。
这招很有效,首先中招的就是他的学生子路,子路本是个三句话不和就操家伙的人,最后愣是被二爷教化得弹琴且讲理,当然,最后死的时候也是文绉绉的去放火,被人家凶狠的干掉。
第二个中招的就是汉武帝,他觉着礼乐教化太好了,便大力推广。
于是自汉以后,天下读书人无不尊孔,无不认为礼乐教化便是真理,无不推崇,对老百姓则张口闭口愚民,一付老教授模样。
就这样走过了两汉魏晋隋唐五代宋元,直到明,此时礼乐教化的弊端已经越来越严重。
第一个弊端,就是无视法律的存在。
既然礼乐起作用,还要法律干什么?如果法制盛行,一来有违祖宗教化,二来,岂非标示着礼乐崩坏?儒门子弟有个很奇怪的逻辑,那就是如果大家都遵从法律,则预示着文明的衰败,人们就像一群犯人,只能被法所管,而不能为礼乐所教化,而儒家子弟当然不能承认法律比礼乐的作用更大,所以对法律基本采取无视态度。
这也是中国千年以来为什么没有依法治国,以及历朝统治者脑袋里为何没有法治概念的根本原因。
第二个弊端,就是无视武力的作用。
儒生们认为,礼乐教化的最终目的,就是让所有人做顺民,而顺民,是不反抗的,我中华泱泱大国,对内万民敬仰,对外教化四夷,因此,无论内外子民,均应在教化之下,俯首帖耳,听儒生们传布圣人之言,断无忤逆之理。
那么如果忤逆了呢?
要知道,所谓万民顺从,那只是理论上的说法,一个老农如果辛苦一年还被苛捐杂税逼得没活路,你再教化,他也操锄头和你拼命,一个蒙古酋长如果被大雪冻死了牛羊,你再教化,他也领着人马来抢你,所以所谓的忤逆,是不可避免的。
一旦忤逆了,就得武将上。
但是,文官们(儒生),是绝对不承认有“忤逆”现象存在的,因为只要一承认了,就相当于承认,千年传承的“教化万民”的策略是有缺欠的,而这是圣人传下来的经典,即便真有缺欠,也不能承认,因为这决定着文官们的社会地位。
因此为了儒家后生们的个人前途,文官集团不得不睁着眼睛说瞎话,比如他们说,倭寇只是小灾难,对帝国没什么影响,比如他们说,蒙古的入侵是小问题,不会影响帝国命运,比如他们说,后金的崛起对我大明无碍,不能与他们议和。
这一切都只为了一个目的:不承认存在非武力解决不可的问题,以证明礼乐的作用及自身的地位。同理,也不能承认武将的决定性作用,更不能让武将坐大。
因此在明朝,再有功勋的武将,文官们也会对其嗤之以鼻,再大的功劳,文官们也不会让他做太大的官,同时,还要讥讽这员武将只是匹夫之勇,不识字、不会对对子、不会写华丽的骈文等等。
那么,如果这员武将的功勋实在太大,确实无法否认,也无法“微化”呢?文官们的办法就是:告诉皇帝,小心他功高镇主。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