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怎么除呢?胜保有兵,却在北京,总不能率军来热河吧?
慈禧思索再三,又有了主意,她传旨,护送先帝灵柩回宫。
大家便上了路,由于本来就有这个安排,所以八大臣也没说什么。
但走到半路,慈禧又说了,皇帝幼小,不能全程护送灵柩,我们娘三个得先回京。
这八个大臣可不让了,本来矛盾就深,你先回京算怎么回事?回头再弄出些动静来,我们如何提防?
慈禧说这么着吧,皇帝年幼不能治国,我和慈安又是女人,你们若不放心,就请跟着我一起先回京吧。
这八个又不干了,跟着你回京?那先帝的灵柩怎么办?谁护送?
慈禧好像刚睡醒似的,说对呀,灵柩怎么办?干脆,你们把肃中堂留下护灵,其余的都随我回京算了。
玄武门之变之所以敬君弘投靠了秦王,我认为是因为李世民的呼声太大,威信无边导致,太子功少,齐王名声不好,而世民称天策上将,身边人才济济,加之对手下甚厚,人心所向。
而太子威信不高,军方对他可能没什么信心,齐王人品差,待人刻薄,口碑不好,也许将领们并不希望投效与他。
再者当时太子和世民均不很得宠,齐王掌兵,若世民死,很可能太子随后被齐王杀,而齐王登基这是当初举事的将领们所不愿意看到的。
三者秦王府兵将当时并未去齐王处报道,世民实力未尽失,洛阳民心所向世民,万一事不济,秦王东奔河南,事情还在两说。
四者秦王府长孙无忌等口若悬河,又打升官发财的保票,晓以利害,诱以名利,很难不动人心。
五者是最关键的,那就是太子和齐王根本没想到这一步,他们没把自己的本钱展示给敬君泓看,所以玄武门的兵将根本不知道还有“选择”这一说。
至于敬大人冲动丧命,这我确实想不通,张公瑾关门可是费了功夫的,这老兄坏了事又搭上命,看来古人比今人要容易冲动一百倍。
肃顺一听也对,我们先回去你不放心,你先回去我们不放心,那干脆两头不耽误,我跟着灵车,那七个随你,你若图谋不轨,有那七个顶着,谅你也不敢。
这么着,他大大咧咧的守护灵车缓行,却让慈禧领着那七个先回京。
肃顺之败,败在轻敌,八大臣中虽有两个亲王,但真正的主事人,却是肃顺,你让那七个群龙无首的回去了,真出了毛病,谁来解?
肃顺没想这么多,我堂堂男子汉,吃饭都比你多三两,你能怎的?
其实肃顺这么想也不奇怪,这老兄本就是个纨绔子弟,父亲也是个亲王,自幼走鸡斗狗,性情狂傲,且身为旗人,还瞧不起旗人,经常说旗人都是混蛋,汉人那支笔惹不起。
亲王之后,一帆风顺,又眼高于顶,还看不上旗人,你叫他如何瞧得起慈禧?
高傲的代价,就是走麦城。
两路人马分开了,慈禧、慈安及小皇帝还有七个大臣先回北京,回京之后,慈禧立刻召见奕,问事情如何?
奕说一切都准备好了,只等您一声令下。
洋人那边怎么样?
臣在北京时,与洋人交好,签订条约之后,我对他们说太后是同意与列强合作的,洋人们便都支持您掌控朝廷。
哦,好,动手吧。
第二天一早,在胜保强兵林立之下,奕高声宣布:革除八大臣职位,逮捕。
这七个怎么也没想到事情变化这么快,我们的兵呢?
在热河。
我们的心腹呢?
不敢说话。
那些骨鲠老臣呢?
在英法炮火之下,清廷无骨鲠之臣。
被捕了,就这么被捕了。
肃顺还不知道呢,他走到密云县,晚上还睡得着,冷不丁门被砸开,进来一伙子兵把他拿了。
慈禧宣布,这八个,五个流放,两个亲王加上肃顺,死罪。
这就是辛酉政变。
清廷中最后的原始势力被除去了,自一八四零年以来,清王朝中一直有那么一批人,他们睡在祖先的荣耀上,梦想着万国来朝的样子,他们认为自己的王朝是最强大的天朝上国,理应威服四夷。
他们主观的藐视西方国家,以为拿着大刀长矛驾驶木船就可以击退手持后膛抢的敌人,他们敢用骑兵拿着弓矢弯刀以波浪形冲击去对付敌军的火枪阵型,他们最后的代表人物,便是肃顺八大臣。
他们拒绝割让领土,他们站在满清王族的立场上反抗外来侵略,但这种反抗方式究竟会给中国带来什么,相信读者自明。
慈禧上台了,割地赔款,一样不少,丧权辱国的同时,也使中国逐渐进入近代,弱国无外交,那个时代,没有正确的领导人,这就是封建大国的悲剧,假设是个小国,也许角色问题就没那么复杂,转化得也会很快,如日本。
好了,慈大娘上台,无论对中国而言是不是悲剧,对安德海都是个喜剧,上级成了龙头老大,自己当然乐得威风,安德海,抖起来了,清朝的太监,抖起来了。
对这位在辛酉政变中出了死力的亲信,慈禧是越看越爱的,爱得不知道如何爱好了,她就问,小安子,你想要啥?尽管说。
小安子感激涕零道:我想要个媳妇。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