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圣明!”皇帝自鸣得意,100多年的见识换来了这声并非廉价的“皇上圣明”,听得舒坦极了。
“臣数年间收受杨家兄弟馈赠约9万两,现全部交出,请皇上治罪。”赵秉钧趴在地上,杨士骧的案子可了,他的事情可还没了呢。
“卿收受馈赠,不管是何名义,数字如此之大,显已超出正常交往范畴,难怪为他人所要挟。”皇帝扫视了众人一眼,发现众臣都是大气都不敢出一声,显然心有戚戚,同感耳。“不过你此次出首,功过相抵,再加上办案得力,朕不愿深究,将该项银钱交付有司后此事便算作罢。”
“臣叩谢天恩!”
“不仅是你,其余收了杨家兄弟银子之人可同比参照办理。”皇帝一字一顿地告诫群臣,“杨家兄弟送了多少礼、何时送的、怎么送的,朕已拿到账簿,历历在目。银钱来往标准暂定每年1000两,低于此数者系正常人情来往,不必追究;凡高于此数目者,均有受贿嫌疑。朕现在给你们一个机会,一个月内主动交出并坦承者,朕既往不咎;若负隅顽抗,妄图抵赖者,朕决不姑息。”
声音掷地有声,掀开了维新年吏治整治风暴的篇章。
一个月后,《帝国日报》以“大快人心事,揪出贪污帮”为题报道了以杨家兄弟为首之贪污集团的查办过程,一时洛阳纸贵。
所有人都不曾料到,贪污集团几个字将成为维新年间的常用词!
第二卷 席卷大江南北 第十八章 精兵强将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
自编练禁卫军的上谕出台后,它的一举一动都成为各方舆情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各种优厚待遇使民众对其有一种天然向往感——能直接为皇帝效劳已是了不得的恩宠,再加上如此优渥,简直是削尖脑袋都要挤进去。
禁卫军在招募旗人时有一条特殊规定:八旗子弟一旦进了禁卫军便要永久放弃他们世世代代所享受的旗制粮饷。对出身贫寒的旗人而言,这并不是什么困难选择,皇饷比粮饷优厚多了,这笔帐大家还是会算的。只有在入八分爵位时才有选择困难,清代爵位旧制分和硕亲王、世子(亲王嫡子)、多罗郡王、长子(郡王嫡子)、多罗贝勒、固山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一至三等镇国将军、一至三等辅国将军、一至三等奉国将军、奉恩将军共十四级,辅国公之前八等称入八分,诸如恭亲王溥伟按亲王例可享受年俸银1万两,禄米1万斛(庚子后银子按七成发放,禄米按两成发放),但他也狠狠心抛弃了,为的就是谋求一个晋升之阶。
禁卫军全新的军衔与军官体系颇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宇林西报》评述道:“禁卫军军衔与军官体系的设置,不但从根本上断绝了对帝国传统兵制的继承(如提督、总兵一类的称呼销声匿迹)而且也基本断绝了军官体系对文官职位体系依赖的旧俗(如某位高级军官曾被授予布政使衔,这是典型的文官职位,但现在此类头衔已经被取消了)……这标志着这个老大帝国在军事向西方进一步靠拢,更昭示了帝国政府对文武并列的推行——按传统体系,武官即便面对比他们低两个层级的文官仍然要保持毕恭毕敬的态度。虽然国防部目前还没有决定在新军体系内采纳,但可以想见这种推行势在必然。我们现在最关心的是,帝国禁卫军的授衔仪式和军衔式样能在何时推出。”
禁卫军选拔之苛刻几乎能让人恨得牙痒痒,不过转念一想也释然——不用这么高的条件选拔简直对不起这份军饷与荣耀,落选之人虽然都有这样那样的抱怨,但他们普遍承认这种选拔方式是异常公正的。
禁卫军面向全国的选拔性举动也推动了社会尚武气氛的浓郁。帝国名将李宗仁在他日后那本着名的回忆录《气吞万里如虎》中写道:余少时家贫,又系农家子弟,见识不广,每每见那些身着绣有金色花纹的蓝呢制服,脚蹬长统皮靴、腰间挎一柄闪闪发光的指挥刀、走起路来威风凛凛、神气十足的军官便羡慕万分,及考入陆军小学时余已觉十分满意,若将来能当一名中、上尉阶级军官威风凛凛地衣锦还乡吾生平之愿已足,安敢奢望其它?及至后来禁卫军选拔,方知强中还有强中手,一山比一山高……
20年后大红大紫的着名艺术表演家欧阳予倩当时正留学日本,他回忆道:“……听说国内招禁卫军,我满心想在日本学陆军,最羡慕的就是日本兵裤子上那条红线。只是后来体检,日方谓余眼睛近视而终不肯收……为使自己不像兵也要像警察,便让裁缝在裤子上加一条白线……”
禁卫军赴两湖招募时,因当时号称“无湘不成军”,故除面向新军士兵招募外,还额外准备了300个名额面向普通人士招募,当时有“湘南名士”之名的万士林也去投考,不幸未能选上,三年后身患绝症的万士林在绝命书中给两个尚处襁褓的儿子留下遗言:“我所最爱者陆、海军,若能当军人,即是吾家肖子。”20年后,万家兄弟果不负父望分别入选陆海军,不幸双双在第四次中日战争中殒命,父子三人留下一段报国传奇。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