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虽然神态镇静。低头沉思,但是在沉默中不觉心中发急,出了一身冷汗。
李过见李自成即不赞成也不反对,他知道牛金星熟读兵法,足智多谋,处在今日,必有良策。几年来皇上待他不薄,可以说倚为心腹,言听计从,而且看他样子分明是有话要说,却不知为何不开口,问道:“军师,大家都说你胸中藏有三十六计,如有好的计策,今日不说,更待何时!在此也无外人,有何话不可直言?”
牛金星面露苦笑,仍在考虑。
李自成也催促道:“你只管说出不妨,是何妙计?”
牛金星又犹豫片刻,才道:“古人常说,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依金星愚见,应该立即停止攻击,大军分为三批,由一营为先锋,为万岁开路,再一营为后军,掩护大军撤退,防止辽东军攻击,另一军为中军,保护万岁撤退,只要万岁能安全返回北京,大事尚有可图,否则……”谁都明白牛金星下面地意思,一时间众人鸦雀无声,等待着李自成对此计作出决断。
李自成平时很相信牛金星,听了他的“走为上计”的建议,却是一时茫然。惊骇中他在暗想:城上只有三万守军,尚未看到辽东大军,便仓皇逃跑,我大顺皇帝的威望从此一落千丈!况且,士气本来不高,自己初战而逃,若是遇到伏兵,恐怕全军更无士气可言,难免不全军瓦解……他反复想了一阵,向高一功问道:“一功,丞相建议我们立即退兵,你有什么主张?”
高一功颧骨隆起的两鬓上的肌肉微微跳动,下意识地将两只大手抱在怀中,将指关节捏得吧吧地响了两声,说道:“我也明白,目前的局势十分不利,可是只有先打一仗,挫败敌人气焰,才能全师而退。我军士气不如往年,如不能够打个胜仗,前进不能,后退也难。像此次刚刚打了一半,我大军便闻风而逃,敌人一追,必然溃不成军,想要退守北京,凭北京城与敌决战,万万不能。况且我们大顺皇上是御驾亲征,不战而逃,岂不京中文武百官嘲笑?我高一功也不愿留此辱名!”李过听高一功提及京城官员,忍不住露出来愤慨情绪,插言道:“皇上,请恕臣直言!京城那许多新降文臣,根本不想着自己在明朝有过功名,吃过俸禄,同崇祯有君臣之谊,没有一个人想到做明朝忠臣,他们所想地是盼望明朝速亡,崇祯身殉杜稷,他们好顺利地做了新朝的‘从龙之臣’,得到高官厚禄。臣看得很清楚:倘若今日我军打了胜仗,凯旋回京,一切都会照样;倘若不能战胜敌人,损兵折将,仓皇退回北京,那时就会看见树倒猢狲散,用绳子拴也拴不住!而咱们大顺军的各级将领,自进京以后,他们每日忙于演礼,忙于拜客,忙于纳妾,没有一个人进过一句有关整顿军纪、收揽民心的话,也没有一句有关如何治国平天下的忠言,若是如此下去,咱们就算真能安全退回北京又能如何?难道凭这些人就可以抵挡得住辽东大军吗?”
正文 第四百七十八章 城下决战
李自成听着李过的话虽有些带刺儿,但却句句讲在点子上,他露出一丝苦笑,轻轻点头,用平缓的口气说道:“补之呀,你说的众多文臣的情况,孤何尝不知?可自在西安建立了新顺朝廷,气候已成,各地的明朝文臣,有的是宦海失意,有的是见我新顺朝必得天下,纷纷投降。其中难免鱼龙混杂,说不上都是治国经邦之才,更说不上都是真心效顺。进入北京后,局面更是不同,不仅明朝的众多武将相继投降,文臣们更是一批一批地归顺。俗话说,运气来的时候,用门板挡也挡不住。大家都来捧场,热热闹闹,共建新朝,总是一件好事,这也是众人添柴火焰高的意思。我们既然顺应天心,建国大顺,就该有众多的文臣武将归顺。总不能在登极大典时冷冷清清,也不能在以后上朝时候,静鞭响后,鸿胪寺官员高声鸣赞,丹墀上的文臣武将稀稀拉拉,不成体统。所以进了北京以后,明朝的旧臣纷纷投降,这是大势所趋。补之,眼下不是细论朝政的时候,最要紧的是眼前的局势,咱们到底退兵还是决战,其他的事以后再说。在退兵与对敌决战的大事上,必须赶快决定,你有什么主张?”
“臣自然是主张退兵,不过却又不赞同丞相所言,眼看咱们大军正是劣势,若是此时撤兵,城中辽东军必会出城追击,而咱们手下军卒必定溃败。”说到此处,李过仿佛下了什么决心一般。突然跪倒在李自成面前道:“臣自跟随万岁以来,多蒙陛下百般照顾,才有了今日成就,若没有万岁便没有我李过今日。臣愿领全营官兵攻城,拖延时间,待傍晚时分,陛下便可乘夜色突围。臣定会拼尽全力为陛下阻拦追兵,挫一挫他辽东军的锐气。有众将士保护陛下。就算辽东军布有伏兵,夜中也定可突围而出。”
“补之!”听了李过地话,李自成心中感动万分,到了这关键时刻,还是自己亲侄儿啊。可事到如今,也确实再无良策,只得依李过之计。不过李自成还是怕李过有所闪失。特将高一功所率五万将士抽调出两万,补充到李过营中,令其攻城,其余各路兵马却不进反退,在离城几里的地方暂歇。
城上王顺见大顺军竟只留下一半兵马攻城,其余人却退了回去,忙来见吴三桂,请示下步该怎么办。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