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对于几千万两上亿两的银子没有什么概念,想想一只大肥鸡只要26文钱,大米两文钱一斤,一两银子等于一千文,等比例换算一下就好了。
如果换成大明百姓去修建,这其中需要支付出去的费用只怕更多——彻底废除徭役之后,各地官府再想让大明百姓干活,就得实打实的拿出工钱来。
可以说,崇祯皇帝的很多政策让自己的江山皇位变得稳固无比,天下百姓会从心底里支持他,但是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无数的麻烦。
最起码,人家杨二修运河是没支付工钱的……
万幸的是,这些路基本上是拿着异族的尸骨和银两铺起来的。
随着大明在崇祯皇帝的带领下搞开了军火和福寿膏贸易之后,大量的白银从全世界流入大明国库,然后再被国库拿来修路,给百姓们发福利。
这就是国力强盛和人口基数大所带来的红利了,甚至于,现在还不是人口红利爆发的时候。
国力强盛,人口基数大,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就代表着拳头够硬,也就意味着崇祯皇帝可以将这场变革的所有成本都转嫁到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头上。
事实上,就连崇祯皇帝自己都不清楚,当过上二三十年,自己老了的那一天,大明的人口数量迎来大爆炸的时候,到底会给大明带来什么样儿的变化。
中原有句老话说的好,有错要承认,挨打要立正,崇祯皇帝庆幸这个年代没有什么圣母的存在,没有人会扯什么人权和冥煮兹油。
崇祯皇帝更加庆幸的是,大明帝国的百姓们坚信大明帝国本身就是灯塔,没有人认为其他的国家是灯塔……
笑眯眯的点了点头之后,崇祯皇帝才开口道:“然后呢?如果仅仅是这样,可还是有些不够。”
卢象升躬身道:“启奏陛下,除了这些之外,自崇祯二十六年至崇祯三十年之前,将会有五千万贯宝钞会投入到社学的建设之中,还有一万万贯宝钞会投入到各地的州学、府学的建设之中,五千万贯投入到大学的建设之中。除此之外,崇祯二十六年到崇祯三十年,预计批复军费三万万贯宝钞用于各地卫所士卒们的饷银和武器换代,预计两万万贯宝钞用于后备计划。”
毕竟是在朝堂上,卢象升没有赤裸裸的说出来拿两亿贯宝钞出去打仗,好歹算是要些面子的。
崇祯皇帝也是暗自点了点头,因为这个这个比例其实已经差不多了。
修路肯定是坚持一百年不能动摇的国策,啥时候铁路和公路修满大明了,这两项工程才有可能停下。
而眼下还有很多地方是不属于大明的,比如莫卧儿的一大部分,整个奥斯曼帝国和大部分欧洲。
这些地方以后肯定也要铁路、公路修起来,没个百八十年的时间怎么够?
至于教育和军费上面的比例,看着军费比教育多了很多,其实这个比例大概还是在个合理的范围之内的。
最大的原因就是大明的地盘太大的,士卒也太多,需要承担的费用也就相应的多了起来。
而社学经过二十多年的修建,已经差不多了,真正需要大量费用支出的还是州学和府学,也就是初中、高中部分。
至于大学,反而没那么急迫,毕竟人口还没有真正的开始爆增。
想了想,崇祯皇帝干脆道:“朕还有一事,要跟大家商议一下。”
第813章 立太子,严打
所有人都很好奇,崇祯皇帝现在还能整出什么妖蛾子来,毕竟这位爷不按常理出牌,啥时候要是不整点儿妖蛾子出来,本身就是最大的妖蛾子。
不怪乎群臣会这么想。
按照常理来说,皇帝一登基就开始给自己修建寝陵,这已经是几千年来的传统习惯了,有些甚至还没有等到自己的寝陵开工就先挂了,比如崇祯他爹……
有了自己亲爹的例子在前面,天启好歹是替自己折腾起了寝陵,人家挂了之后也有个地方可以埋,而崇祯皇帝呢?
这都登基二十五年了,还丝毫没有开始弄自己寝陵的意思。
这一点其实很蛋疼。
包括崇祯皇帝在内的所有人心里都明白,虽然嘴上喊着万岁万岁万万岁,可是实际上也没有哪个皇帝能够真正的万岁,基本上都是几十年就玩完,倒霉的有几年的,甚至还有几个月或者连一个月都不到的……
为什么其他皇帝从登基那天就开始折腾着修寝陵?
一个是都知道自己不可能万岁万岁万万岁,早晚都有挂的那一天,为了挂掉之后也能享受到皇帝的待遇,自然要提前给自己准备个地方。
另一个就是为了规模,一个皇帝在位时间越多,寝陵的规模也就越大,也就代表着功绩越大,哪怕这个所谓的功绩是自欺欺人的。
最后一个原因就是花上几十年的时间去修,不至于在断时间内过度的消耗物力民力,也就会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官逼民反的可能性——毕竟还要替子孙后代多考虑考虑。
这位爷到好,到现在了都没有提出来,其他人想劝又不敢劝——怎么劝?
在皇帝登基的时候提一下也就罢了,皇帝说修也就顺势修了,如果皇帝说先不修,后边就没办法再劝了。
劝皇帝修寝陵,盼着皇帝不能万岁万岁万万岁是不是?其心可诛!
在群臣看来,就这么一位爷,多么不按常理出牌都是正常的,按常理出牌才是怪事儿……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