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那做皮草生意的商户,去年刚被抄了家,据说是往蒙古运送违禁之物被发现了。
在其他商家和其他太原本地人看来,这家商户应该就是没打点好各路的老爷,老爷们没“吃饱”,直接怒了掀桌子,只能说是倒霉。
并没有人想过,他们是真的通敌资敌。
但现在这么一联系,邢坤心里却忍不住有些猜测,觉得可能会是个立功的好机会,便来找王戈。
听了他的一番汇报后,王戈一下就抓到了重点:“那做皮草生意的商家有问题?”
“那家人的商队据说和鞑靼人有些关系,小人在想,那车夫……该不会是鞑靼人安排的奸细吧?”
邢坤的猜测倒也不算是完全的异想天开,王戈若有所思,如果那安鲁商行和被抄的商行都是蒙古间谍的话,他们派那车夫千里迢迢到江南,安排到郭修竹身边,应当是在确认郭修竹将要赴任寿阳知县开始。
王戈开始在脑海里做假设,之前他假设祁家的幕后之人是晋王府,得到的结果是这么做没有一点好处,甚至坏处连连,根本没有这么做的理由。
而现在假设那幕后之人是蒙古人的话,事情似乎就稍微说得通了,把山西搞乱,无论怎么样,对他们都是有好处的。不论晋王私德怎么样,几次针对蒙古鞑靼的北伐征战,都是燕王、晋王两路出师,晋藩无疑是蒙古人极为重视的藩王。
但这还是有很多疑点,为什么蒙古人认为杀了郭修竹,山西会乱,会对他们有好处?
祁家难道一直都为蒙古人所控制,是蒙古人的爪牙、密探?这次才会拼尽全力,哪怕付出株连全族的代价,也要杀死郭修竹?
联想到现在太原的局势,晋王被皇帝下旨申斥,山西都指挥使换人,多位布政使司、按察使司的官员调任,一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架势。若是郭修竹遇害,确实很容易引起连锁反应,如果有人因为祁家的联系,怀疑是晋王幕后指使,从而有所行动,逼得晋王为求自保也做出反应的话,是有那么一点可能,会让晋地发生大乱。
不过王戈在往青州前,也是跟着燕王出征北伐过,而且潜入蒙古腹地待过不短的时间,对两边的战力有着比较清楚的认识。
就算晋王真的作死起来扯旗造反,光凭着王府护卫那几千人,也根本起不了太大的风浪。
蒙古人想趁机南下,威胁山西,也没什么可能。
应该不会这么简单,一点还有什么自己没想到的地方。
第一百三十二章 再访怜花楼
第一百三十二章再访怜花楼
在太原府待了一段时间后,王戈还是和沈平告诉他的那位燕王密探进行了联系。
那是位已经年近五十的药铺掌柜,名叫梁仲。在王戈到达太原城之前,他就已经得到了通知。所以在和王戈秘密碰面后,并没有多费什么口舌,就直接将太原府境内他有权调用的两名探子的身份都告知。
相比较青州而言,无疑燕王和道衍和尚都对太原府更加重视,单就王戈有权知道的,连同梁仲在内就有三位了。
而在青州,他基本可以肯定,除了他之外,燕王一系顶多在齐王府里还有安排探子。
想来也是,整个大明那么多州府县城,以燕王现在的资源,一地一人都做不到,更遑论一地多人了。
能被安排探子,就已经是很重视的地方了。
而且探子和探子也是不一样的,像王戈、沈平这样的,毫无疑问是精英,而且是燕王系自小培养起来的,忠诚性也相对有保障。
王戈倒也暂时并不需要这三个替他做什么事,不过他现在要知道太原城以外的消息,还是得靠他们。
而梁仲按他要求,带给他的第一个消息,就是祁家逃走的那些人被找到了,不过找到的只是尸体。
祁家男女老幼、仆役护卫共七十八口人,全部遇难。
官方的说法是遇到劫匪,遭洗劫。
但王戈一听到这消息,从脑海里冒出的两个字就是:灭口!
而且祁家人被杀的案子有两个疑点,其一是梁仲得到的消息来看,现场并未有太多反抗的痕迹,似乎祁家人是遭遇偷袭,那些护卫和族中的几位二流、三流高手都没能做出什么反抗;其二是他们遇袭的地方,居然是在大同府。
祁家老巢是在清源县,他们会出现在大同府境内,就意味着他们是一路往北而去。
以现在山西的情况,他们不太可能就停留在大同府,那他们想去哪?
难道想出关,往蒙古投鞑靼?
而且,若他们想出关投鞑靼,那肯定得有把握出得了关,不会为卫所官兵拦截才是。他们这么一大群人,又不是一两高手,能悄咪咪濳出。
王戈感觉自己已经越来越接近真相了,虽然随之而来的疑惑反而越来越多。
他准备暂时将突破口放到那位安鲁商行的安老爷身上,在确定其与蒙古人有勾结后,必要的时候,他会把安老爷拿下,用“吐真剂”。
……
太原城,怜花楼中。
坐在二层包厢里,透过珠帘可以看到下方正在中庭舞台上唱歌的美丽歌伎。王戈一边饮茶,一边眯着眼睛听歌,这歌婉转悠扬,古琴配乐,听起来别有一番韵味,有种陶冶心灵、祛除烦恼,让人忘忧的感觉。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