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虽然一向以勤政爱民、憎恨贪官闻名,发明了剥皮实草等针对贪官的酷刑,但实际上,对于在地方上多行不法的一众藩王,他却一直是口头严厉,实际宽容,从未真正重罚,所谓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更是从来没有过的事。
不过王戈却很清楚,朱元璋的这些儿子,特别是九位经常参与战事、掌握重兵的塞王,虽然都极有野心,嚣张跋扈,在太子朱标病故后人人都在孝想着那九五之尊之位,不论是晋王、燕王,还是并非塞王之一的齐王,都有暗中整备私军,屯备粮草军械。但只要朱元璋还活着一天,就没有一个人敢真的起兵,没有一个人敢真的喊出个“反”字。这些藩王们,可比那魔教余孽高福兴要清楚得多,深知面对他们的父皇,他们不会有哪怕一丝的胜算。
但现在,朱元璋死了。
能镇住这些跋扈藩王的帝王死了,虽然几位年长的皇子,如太子朱标、亲王朱樉、晋王朱棡,都已在他之前故去,但仍有几位实力强横的攘夷塞王在,其中就包括实力最强的燕王朱棣。
王戈是从多个渠道得知朱元璋驾崩消息的,他甚至可以肯定,在齐王府、青州州衙得到朝廷派往各地的讣告和遗诏之前,他就已经知道。而消息渠道之一,便是从北平而来的信使。
这位信使除了带来朱元璋病故的消息外,还有道衍和尚的指令。
燕王亲自带着三千精锐,一路南下,要去京城奔丧。
在朱元璋颁布的《皇明祖训》中,对藩王进京所带兵马有明确的说明:“凡亲王入朝,其随侍文武官员,马步旗军,不拘数目。若王恐供给繁重,斟酌从行者,听。其军士仪卫、旗帜、甲仗,务要鲜明整肃,以壮臣民之观。”所以带一部分兵马入京,其实是合法合理的。
但问题是朱元璋的遗诏说的很明确:“……皇太孙允炆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宜登大位。内外文武臣僚同心辅政,以安吾民。丧祭仪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天下臣民,哭临三日,皆释服,毋妨嫁娶。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从事。”
除了确立朱允炆的继承权外,还要求葬礼从简,不要太多的陪葬物品,也不用金玉等物品陪葬。在山中建设的陵寝就很好,不需要他处另建陵寝。全国百姓只需悼念三天,不要时间太长,影响了百姓的正常生活。最重要的是特别提到了“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明确不让诸王奔丧吊唁。
很显然,朱元璋也知道这种时候,平稳过度,让皇太孙安稳登基是最重要的,诸王若是汇聚京师,容易出幺蛾子。
而且现在这个敏感时期,燕王麾下的护卫,又都是久经战阵的精锐,这么多人在京畿腹地能有什么样的影响,可想而知。朱允炆只要是不傻,都不可能让燕王带兵进入京师地界的。
王戈知道燕王是想趁着朱元璋刚病逝,各地还没从这个消息中缓过劲来,朱允炆还没有建立起皇帝的威权,趁着这个当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鼓作气,抢下帝位。
但问题是,他能想得到这一点,朱允炆和他身边那些本就对诸藩王极有戒心的大臣,又岂会想不到这点?
这个时候,反倒是京师最为紧张,守备最好,最无机可趁的时期。
最重要的是,王戈那不那么详尽的“历史知识”也记得很清楚,燕王朱棣是在建文登基的几年后准备对他下手的时候,才发动了靖难之役,以弱击强,一举攻至南京,夺下了皇位的。
也就是说,此时燕王奔丧,不论原本的历史上有没有出现,成功的可能性都很低。
不过王戈并不会傻乎乎地直接去跟道衍和燕王进言,说你们现在去肯定要失败的,得等过几年,建文削藩搞得诸藩王怨声载道、人人自危后,逼得你们无路可走后,起兵才有搞头。
他现在虽然因为一连串的功绩在燕王那已经算挂了名,但还算不上什么举足轻重的人物,冒冒失失做这种进谏,又说不出靠谱的理由,不论最后结局是否被他说中,都只会惹恼燕王,没有半点好处。
所以王戈什么也没说,老老实实地按着道衍派来的信使带来的命令,带人先一步前往京师一带打探消息。
第二百八十三章 不如速速归去
第二百八十三章不如速速归去
王戈这些年来经营得最好的地方并不在京师一带,而是环绕着北平的山东、山西等地,一旦燕王起事,王戈可以发动这些地方的内应,不仅可以通过很多方式影响这些地方卫所官军的战力,还可以帮助燕军攻城略地、提供粮草。
不过这次王戈并不打算发动自己的准备,一来是现在的燕王暂时不需要,二来是一旦发动了内应就不再是内应,转到了明面,只有一次性的作用,而现在显然还未到时机。
道衍和尚让王戈去京师打探消息,王戈带着汪玲珑自然也没有什么好担心的。他没有戴上“王平安”的人皮面具,只是略作了些易容。
虽然朱元璋的遗诏说得很清楚,诸王都老实待在封地,不得奔丧。但事实上,除了燕王朱棣外,其他还有诸多藩王都离开了封地,要入京奔丧,其中也包括青州的齐王朱榑。
基本上只要对皇位有那么一点孝想的藩王,都会屁颠颠地带上亲信人马往京师奔丧。反倒是诸藩王中实力能排名前列的晋王,因为老晋王几个月前刚刚病薨,新晋王朱济熺袭藩不久,反倒是十分规矩地待在自己的封地,没有动屁股。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