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之事后,王戈也确实履行了诺言,给了莲红一大笔银子和一个新的身份,不过新身份的安排,是用到了燕王一系的资源,后来不知道怎么的,莲红竟然又成了燕王的密探,一直在南方活动。早前为了护送湘王的子女离开时,王戈在汝宁府也与她有过一次接触,后来也见过几面,知道了她并非被道衍逼迫才继续当密探,而是出于自愿——否则的话王戈是打算再用自己的资源,重新让莲红有自己选择的自由,毕竟在是他曾经给予的承诺。
不得不说,专业的就是专业的,莲红并没有动用燕王系在京城里的其他资源,就直接混进了曹国公府,还得到了国公夫人的信任,半掌控住了国公府的内宅,给了李景隆很大的压力。
因此王戈进京后,想要见李景隆,也就变得很容易了,莲红直接以亲戚的名头把他安排进国公府,正大光明地就带来见刚下了朝的李景隆。
老实说,李景隆是真的没想到,王戈竟然敢在这个时候潜入京城。
他事后回想当日在德州被绑走的过程,回想王戈威逼他的过程,也能猜得到,王戈在燕王麾下,地位必然也不低,是个能做主的人。
而毫无疑问,这个时候进京城来,是要冒极大风险的。
“将军来此,是想害死我么?”李景隆压低声音,皱眉说道。
王戈笑道:“国公爷何出此言,此时这京城中,除了皇帝外,还有谁能动得了您?”
李景隆苦笑道:“陛下虽令我负责京城防务,但也不是我可以为所欲为的。而且此时京中必然多有大内密探监视各处,防止有人与燕王私通,若被发现异动,怕是立刻死无葬身之地。”
王戈却是直接拉了张椅子坐下,表情轻松地说道:“国公爷放心,皇帝对锦衣卫一向反感,越是这时候,越是不会用他们。就那么点大内密探,能做得了什么事?监视朝臣、武将也不会监视到国公爷的头上,国公爷现在可是皇帝陛下的心腹重臣呢!”
李景隆沉默了,其实在今日御书房内,被委以京城防务重任后,他心里就一点都高兴不起来,而只有担忧。果然刚一回府,燕王的人就找上门来了。
其实从济南回到京城的这段时间,他就一直在思考着各种的可能性和对策,也曾想过是不是直接跟皇帝坦白交代,但思虑过后觉得这是最坏的决定,以他对建文帝的了解,若是坦白了,不会得到从宽处置,反而会死得很惨。而若是将计就计,想办法摆燕王一道的话,成功的可能性更小,或者说根本就没有任何机会。随着北地战况的进展,山东直接被打崩,然后被燕军一路推到长江北岸,现在已经几乎要兵临城下了,李景隆才意识到,或许投诚燕王,确实是一条不错的路——虽然他本来也没有太多选择。
但如何投诚还是十分关键的,不是说他现在掌控了京城城防,就可以直接大门一开,欢迎燕军进城。那样的话,还没等到燕军,他就先被砍了脑袋了。
第四百〇六章 串联
第四百〇六章串联
李景隆实在是有些担心,燕王派来的人,直接不管他的死活,强令他在城内起事响应,到时候或许京城乱了,燕军最后还是成功攻了进来,但恐怕都和他没什么关系了。他可不觉得,以现在他在军中掌控的力量,真的起事,能有多少人追随。真正的亲信,早在之前北伐的时候,就已经差不多都死在燕军刀下了。
“将军想让我如何行事?”李景隆表情凝重地问道。
“国公爷不必担心,我不会让国公爷去做那些不合常理之事。”王戈一看他表情,就知道他在担心什么,说道:“皇上令国公爷负责防务,想必国公爷手底下是缺人的,左都督徐增寿一向知兵,徐家开国功勋,他家长兄魏国公此时正在徐州牵制燕军,自然是忠诚可信,此用人之际,当委以重任……”
徐增寿就是明朝开国功臣徐达的四子、魏国公徐辉祖的弟弟,也是燕王朱棣的妻弟。
之前燕王三子离京的时候,为朱高炽、朱高燧打了掩护,让他们能得以逃脱大内高手的追捕。而二王子朱高煦却为徐辉祖的人紧紧跟着,锁定了方向,也因此差点被大内高手给逮住,若非遇到王戈、程浩妍,应该已经被杀或是囚禁京城。
毫无疑问,徐增寿是更亲近燕王朱棣的,只不过之前私纵朱高炽、朱高燧的事并无实证,那时候燕王也还没起兵谋反,而后他也并无什么异动,所以建文帝也没有太在意。
李景隆一听到王戈提到徐增寿,就明白了他的意思。
现在京城中可并非铁板一块,除了建文帝的铁杆拥趸外,还有一些人是像徐增寿这样天然亲近燕王的,而一些人虽然和燕王没关系但却是乐见建文帝倒台,毕竟一朝天子一朝臣,建文帝登基后,朝廷权力更迭,加上一波新政,有很多人的利益都受到了影响。还有剩下不少人,就是典型的墙头草,看哪边势大就会倒向哪边,反正不管是朱棣还是朱允炆,都是朱家的子孙,这大明不会变天。
所以很多事情,李景隆未必需要亲自去做,只要巧妙地安排和引导一下,就可以了。
见过李景隆后,王戈并没有继续待在曹国公府,而是外出串联,利用燕王一系早先安排在城中的人手,做好应对各种变化的准备。他自然不会把所有的筹码和指望,都压在李景隆一人身上。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