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萝入内,将刚写好的文书呈上。
秦王看过之后问文萝:“这事怕还有隐情?”
“回王上的话,田不礼求助,倒是多少也要答应一些。”
崔壹葉也看了那文书,这时坐直了身体:“王上,臣可否插一言。”
“讲!”
崔壹葉说道:“请容臣先写一份请罪的文书,作为门下妄议主上,此事为臣之过错,或是王上请大河君至此,臣才可言。”
“准。”秦王对文萝吩咐道:“你去将大河君请到这里来。”
没多大功夫,白晖就到了秦宫。
崔壹葉先向白晖施大礼:“主上,门下有些话不吐不快,原本打算向王上汇报了韩、魏两地新村镇建议的事宜之后再当面劝谏主上,但因为这份文书,门下想劝谏,但想来主上也有自己的想法,所以打算请王上作个公正。”
白晖听懂了,崔壹葉一定是发现自己在某些而已与施政上有差错。
既然没有背后说,光明正大的提出来,崔壹葉没错。
白晖说道:“人无完人,我自然也不敢说我作事没有出过错,尽管提。”
崔壹葉起身施了一礼之后,从怀中取出一本书册。
纸制的记事本,这种东西眼下只有白晖身边的人,还有咸阳宫之中有用,因为造纸的技术还需要改进,真正的好纸产量极少,成本也很高,所以并没有真正开始普及。
崔壹葉翻开小本后说道:“先说这第一条,从楚宫回来在宜阳、伊川大库里作了一些查验,既然王上与主上去了麻镇,那么就先从麻镇说起。”
“麻镇?”秦王有些意外。
“王上,这麻镇去年产麻布宽幅机织麻布总数为三百三十一万尺,共中残次品一成,这些残次品一半赏赐给了麻镇工匠,另一半赏赐给了蜀地河工。市面上销售的数量为一百万尺,这包括了咸阳所销的。”
崔壹葉说的机织麻布,是粗布,不是那种纯手工的轻薄如蝉翼的夏布。
“也就是说,主上在宜阳仓囤积了不低于一百八十万尺的机织麻布,接下来再说小机精织多层锻织麻布,这是新品种,除了给咸阳宫一万尺之外,全部都在宜阳仓。还有手织精绢夏布……
崔壹葉开始报数字。
麻镇,仅这一镇,布、药、酒三项的数量在宜阳仓的就很惊人了。
但,秦王不认为这有什么不对,因为之前有过诏令,白晖负责支出巴、蜀、梁(汉中)、上庸、雁门关等数处的建设费用,这几地除基础税收上交咸阳大仓之后,其余的皆可存于宜阳仓,这个没错。
崔壹葉说完数据之后,话锋一转。
“王上,这才仅是麻镇一地的。宜阳仓只囤不用,而且还在不断的扩建仓库,臣以为不合适。正好说到农具了,臣先报农具的数量。”
崔壹葉开始翻他的小本,一页一页的往后翻,看着上面密密麻麻的数字,秦王突然很想把小本抢过来自己看看,白晖到底囤积了多少。
终于,崔壹葉翻到。
“王上,宜阳仓现有新式犁头五万八千只,锄头、铁铲高达三十万只。这还不算锹、镐等物。臣这里还有一个数据,仅说巴郡,使用旧式铁犁的占整个巴郡七成,使用新式铁犁不足半成,还有两成没有犁用,有半成不需要用犁。”
第四三五章 论理
白晖倒是听懂崔壹葉的意思了,这家伙是想说,自己光存东西不用,这个习惯实在不好。
秦王却没听出来,开口问道:“这有什么不合适吗?”
“臣以为,可以与赵国交易。”
这个跳跃有点大,刚才还说囤积,这会又说交易。
崔壹葉说道:“将旧的换成新的,然后把旧的卖给赵国,就以新犁而论,比旧犁提高了至少五成效率,那么为何不更换呢?”
白晖一直在听,这会才开口说道:“换,农户们才用了一两年的犁,会有几个愿花钱更换?”
“朝中可以补贴,只须被一半差价,与赵国的交易之中可以挣回这笔差价。想来主上是在担心,大量的农具等同于资助赵国的粮食产量,可是观我秦国,粮食的产量并不是由农具所决定的。”
崔壹葉的话在理,这样作秦国无论是朝,还是民,都没有人吃亏。
但是,白晖却不认同:“为什么要补贴农户呢?为什么麻镇只有半成人用新农具。靠朝堂推动的新技术变革,永远没有民间自发的变革更有效。若新犁真的好,自然会有人放弃旧犁买新犁。”
秦王有点晕,倒感觉白晖说的也有道理。
白晖又说道:“旧犁为什么补差价换新犁,这个差价从那个账目中来出。农户们想换,自然就会换。至于旧犁,相信真的有这么多人换了,也会滋生收购旧犁的人以及行业。”
“还有,运输的成本。这一来一回,折损过大。”
秦王认可以白晖的话:“这旧犁依咸阳宫中记录,保养的好可以用五年,保养的不好三年就要换新,还有土地不同,犁头的磨损也不同。犁的事情,崔卿你想的可能不够。”
崔壹葉又说道:“那么,门下不解,为何大量囤积麻布。”
“壹葉,我实话告诉你,有必要的话,我宁可烧掉也不会让过量的麻布流入市面上。虽然这么说有些无理,也有一些不仁,但市面上麻布的数量超过一个标准麻布的价格必然会有走低。”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