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晋枭雄:阎锡山_苗挺【完结】(30)

  为形势所迫,阎锡山终于走上坚决反蒋的道路。

  阎锡山在1930年2月下了倒蒋的决心

  阎锡山比其他军阀高明一筹。决定反蒋之后,他不仅大力进行军事上的筹划和准备,而且也十分重视在政治上取得资本和主动。军事上得到冯玉祥的支持并加紧与各派军阀勾结,政治上则设法联络在国民党内有影响的人物汪精卫。孙中山先生逝世之后,汪精卫和蒋介石几次分分合合,核心在于争权夺利。汪在国民党内资历很高,但他手中没有军队;蒋从办军校、建军队起家,手中有了别人指挥不动的枪杆子,为所欲为,独裁专横,不可一世;汪以坚持孙中山先生“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的传人自居,不肯屈居附庸。早在1928年,以汪精卫为领袖的“中国国民党改组同志会”就已成立,改组派由此得名。而在国民党的“三大”上,改组派的主要人物,或被开除,或被警告,完全成为蒋介石的公开对立面。改组派以“反对恶化腐化势力,唤醒并组织社会上一切民主势力,实现国家外交、军事、财政、政治各方面的统一,打破割据局面”为政治口号,汪精卫也以“护党救国”的精神领袖的身份与蒋对抗。此时,汪精卫携同几个与他亲近的中央委员,正蛰居在广州、香港,待机而动。阎锡山想把党的旗帜也抓到自己手里,以扩大影响和号召力,就积极与汪精卫联络,共同反蒋。而以戴季陶为首,早在1925年就以反对联俄联共为口号的组成的国民党老右派“西山会议派”也不断策动反蒋,自然对阎锡山也吹捧有加。此时,国民党内的左、右两派就都聚集到了阎锡山周围。可谓实现了反蒋力量的大联合。为了搜罗和联络更多的反蒋力量,阎还委派原山西省党部委员李冠洋到北平组织所谓“新民读书会”,用以联络散在各地的受蒋排挤和有反蒋情绪的国民党党内同仁。

  “新民读书会”在北平活动了三个多月,联络到三十多名反蒋同仁,其影响甚至远及日本。在日本的反蒋人物也远道回国,前来参加。经过“学习讨论”,在阎的指导和操纵下,读书会总结出两项结论:一是认为中国不存在阶级,只有大贫和小贫。肯定孙中山先生的理论。阶级斗争学说,不适合于中国革命;二是认为国民党的基础,是全体劳动人民。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在推动历史前进上有同等的重要性,而没有差别,两者是相辅而行的。政治属于全民性的,是孙中山先生所说的“管理众人的事”。依据这个结论,国民党应为代表全体劳动人民的利益而奋斗。阎锡山对此大加赞赏,并以此为“理论”,倡议组织“劳动国民党”,为自己在政治上另立山头准备条件。

  为给军事行动制造舆论,阎锡山发动了对蒋介石的政治攻势。先是针对蒋介石气势逼人的“武力统一”的方针,打出争取人心的“和平统一”的旗帜,说“戡乱不如止乱,不止乱而一味戡乱,国内纷乱,将无已时”,将制造动乱的帽子扣到蒋的头上,义正辞严地要求蒋“礼让为国”,迅速下野。蒋介石予以驳斥,宣称:“舍以武力制裁之外,更有何求以实现和平统一之目的?”阎装腔作势,作出以天下为重,个人在所不计的姿态,提出要与蒋共同引退。组建元老院或枢密院,蒋、阎、冯和李宗仁一起进入,脱离军队,以此促进天下团结。蒋介石不以为然,态度强硬地表示“下野无异为反动者解除武装,阻止本党革命”,只要作乱者存在,就必须以武力戡乱。3月18日,阎又联合冯玉祥、李宗仁等四十多人签名,发表通电,要求由全体党员投票决定党统问题。这时候,与汪精卫的联络也已见效,汪便在香港致电表态,赞同阎锡山关于“解决党务纠纷,须用武力制裁”的主张,声称应对蒋介石进行武力制裁。 在进行舆论动员期间,倒蒋的政治和军事行动步伐也日益加紧。参与反蒋的各派势力,从实力来说,桂系刚被重创,正处于衰落的困境中;冯系虽然兵力雄厚,但经历过几次挫折,也已元气大伤,而且西北贫穷,经费给养和装备都很困难;其余杂牌军,充其量不过是摇旗呐喊的随从罢了。只有占据晋、绥、冀、察和平、津等广大地盘,拥有20多万军队的阎锡山可以充当主角。阎锡山也就当仁不让,大模大样地以霸主自居。3月初,他主持召开倒蒋会议,决定由冯玉祥回陕西指挥西北军作战,并慷慨大方地承诺西北军的经费给养由山西提供,当下赠予冯现款50万元,机枪200挺,面粉2000袋,显示了“龙头老大”的气势和风度。冯玉祥将妻女留在太原,迅速回到潼关。到潼关后,针对部分高级将领对联阎存有疑虑,对反复无常的阎锡山不表信任的状况,坦率地说:“蒋介石是我们第一个敌人,我们现在必须联合阎锡山打倒蒋介石。等到蒋介石被打倒以后,阎锡山是容易对付的。”他还耐心劝说部下:“从大处着眼,决不能因阎锡山踩了我一脚,我就踢他一腿。”并表示自己的决心:“胜则到南京组织政府,败则同归于尽。”冯玉祥对此次倒蒋,决心很大,也甚为乐观。他认为,军事上有二、三、四集团军的联合,政治上有汪精卫的合作,张学良也多次表示友好,足见是“得道多助”。实力最强而又狡诈善变的阎锡山也没有了退路,此次倒蒋胜利在望。因此,当他接到南京以吴稚晖名义发来的电报,劝告他“摒弃干戈,致力于建设”时,亲拟一封复电予以驳斥。电文云:“顷接先生元电,回环读之,不觉哑然失笑。假如玉祥不自度量,复先生一电,文曰:‘革命六十年的老少年吴稚晖先生,不言党了,不言革命了,亦不言真理是非了。苍髯老贼,皓首匹夫,变节为一人之走狗,立志不问民众之疾苦。如此行为,死后何面目见先总理于地下乎?’等语,岂不太不好看乎?请先生谅之。”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