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奠基者_何建明【完结】(7)

  毛泽东站起来,将手中的书本往石磨上一放,说:“石头当然能流出油喽!而且还能流很多很多的油喔!你没见我们在延安时上延长那个油井那里参观看到的那黑乌乌的油?”

  李银桥想起来了,说:“那是洋油,能点亮马灯的洋油。”

  毛泽东点点头又摇摇头,似答非答地:“帝国主义害死我们中国人喽,洋油洋油,连我们自己的石头里流出的油也给叫成洋油喽!”说完,一脸怒气地走出小院子,向附近的小山坡走去。

  卫士长着急了,迅速拿起毛泽东搁在小木凳上的外衣,随后而至。

  小山坡上,毛泽东神情严峻地在思索着,口中仍然喃喃着:“洋油洋油,中国人用洋油的日子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啊?”

  李银桥看着毛泽东一脸凝重的神情,觉得不便再打扰,便退到一边。可有一个问题他实在不明白,便又忍不住上前请教毛泽东:“主席,你刚才为啥又把洋油说成是石油?这石油跟洋油是不是一回事?”

  毛泽东转头向自己的贴身卫士“嗯”了一声,解释道:“外国人把石头里流的油叫石油,而我们中国因为没有石油却把从国外买进来的油说成了‘洋油’。”

  “其实,这石油的发明权是我们中国人的。我们中国也是最早开采石油的国家之一。”毛泽东左手叉在腰际,右手向前一挥,用其浓重的湖南话说道:你不是也晓得我们延安时有个延长油井嘛!那口井就是宋代一个叫沈括的科学家发现的。1080年时,他被宋朝皇帝派到延安任经略使,负责陕北的军事防务。其间,沈括对延长一带的石油就亲自作了认真的考察与研究。他认为这种生在石头里的油类“生于水际沙石”,“与泉水相杂,汩汩而出”,与其他油类不同。于是他称其为“石油”。沈括在他的名著《梦溪笔谈》中提出了“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的科学论断。因此沈老先生堪称中国石油地质第一人,这在世界科学技术史上也是空前的。

  那时的李银桥跟随毛泽东已有两三年了,但他又一次被毛泽东的满腹经纶所折服。

  “那为啥我们还要用洋油,不自己让那个沈……沈刮多刮点油出来?”李银桥问。

  毛泽东“哈哈”大笑起来:“是的喽是的喽!等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就要依靠自己的双手,多‘刮’些出来,把‘洋油’扔到它太平洋去!”毛泽东最爱别人听他谈古论今,于是李银桥又像听天书似的从毛泽东口中听得我国古人怎么开采石头里流出来的油的故事——

  沈括应该说是第一个把石头里流出来的油称之为“石油”的人。而发明开采石油关键技术的钻井工艺,我国更应是世界上的先驱。据《华阳国志》记载:周灭后,秦孝文王以李冰为蜀守,“冰能知天文地理……又能识齐脉(即地质——笔者注),穿广都盐井……”又据《水经注》记载:“江水东以广都县,李冰识察水脉,穿凿盐井。”这就是说,在公元前250多年前,先人李冰在四川就用当地百姓汲卤煮盐的经验,凿井煮盐,而煮盐用的燃料就是天然气。“火井”是当时蜀人对天然气井的称呼。有趣的是,中国古代盐井与火井往往同在一起并存与发展。汉时,四川的井盐生产已相当发达,故这“天府之国”还有“火井之乡”的美誉。其四川火井开凿最早、名气最大的要数临邛火井了。西汉《蜀王本纪》记载:“临邛有火井,深六十余丈。”又据《华阳国志》记述:“临邛县有火井昏夜之时光映上照,民欲其火,先以家火投之,顷许如雷声,火焰出,通耀数十里。”在经历西汉东汉朝代,再经公元600—800年左右盛唐时代,四川钻凿火井、盐井已遍用各地,达60余个县地。其井浅的几十尺,最深的有仁寿县的800多尺。而这几百年的掘井采盐采气的盛行,也使得钻井技术不断发展。特别是到了宋朝,我国的钻井技术,像四川那儿已经用上了成械冲钻凿——即闻名于世的“顿钻”的前身。后在清朝中后期,这种人工的械冲钻凿的钻井,创造了世界钻井史上的奇迹。1853年(清咸丰三年)在四川省自贡市钻凿的“焱海井”,井深1000.42米,是世界上第一口人工钻凿超千米的深井!这口井以生产天然气为主,兼产卤水。至今仍日产天然气1000多立方米,盐2000公斤左右。1988年国务院把它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称此井为“世界钻井之父”。

  “唉,斯时已去,我们却落后了!落后了啊!”毛泽东对天长叹一声。

  李银桥见景,有些着慌地一边给毛泽东披上外衣,一边小声说:“主席,都怪我刚才问多了……”

  毛泽东摇摇头,口气缓和了许多:不,莫怪你。我是在想一个大问题喔:老蒋在南京呆不了多长时间了,我们也很快就要进城,放下枪杆子搞建设去了。可要搞建设就得用大机器,这大机器可不像我们红军战士吃草根树皮就能转动得起来的,它可是要喝“洋油”才能动得起来的呀!而现在我们的同志多数跟你一样连“洋油”为何物还都不怎么知道,那我们以后搞建设要受多大的限制啊!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