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内阁的内部组织也日益规范。明太宗没有明确几位秘书的次序,但当了宰相就不可能不排座次。英宗朝定下了四殿二阁的次序:华盖殿(世宗重建紫禁城后改名中极殿)、谨身殿(改名建极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其中,文渊阁是宰相办公和召开常务委员会之处,与唐宋政事堂无异。而东阁相当于内阁的办公厅,有几十名中书舍人帮宰相们处理文字杂务,相当于他们的秘书。至于华盖殿其实是礼堂,借个名而已。这其中,排名第一的华盖殿(中极殿)大学士具有特殊意义。一个规范的组织必有自己的长官,明英宗将自己踢出内阁后,华盖殿大学士便被称作首席辅政大学士,简称首辅、元辅、首揆等。世宗朝首辅张璁便公开宣称:“大学士即为真宰相,首辅其实就是首相。”明世宗也对此说表示赞同。至此,尽管在正式文件中仍然要避讳“宰相”二字,但大家平时都将阁员称作宰相,首辅称首相。
到后来人们竟然到了忘记大学士只是有宰相之实,名义上仍只是五品秘书的搞笑境地。明末首辅叶向高曾因政治派系斗争,很多官僚不听他指挥,抛出一句怨言:“阁臣无宰相之实,而虚挂着宰相之名,造成这样(党争)的大害!”
五、权力越大,责任越大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明朝内阁制是中华帝国行政组织体系发展到明代的一种最终成熟状态,有几个显著特征:
第一,皇帝、宰相、职能部门层次分明,权力、义务、责任明晰。宰相组成的常务委员会是核心权力机构,但宰相一般也不兼任部门长官。西方的内阁制很大程度上效仿明制,但阁员一般都由各部门长官充任,权力更大,带有浓厚的领主议会制色彩。
第二,报批制和常务委员会制成熟规范。除皇帝批红外,所有决议都由部门常务委员会研究产生,而以非长官个人名义,通过东阁的赦房、朝廷的通政司等规范的法定渠道传递。
第三,内阁并非只是最高行政决策层,同时仍兼掌秘书、学术、道义各方面的制高点。明朝内阁比前代宰相权力更大便源于此,不仅掌实了最高行政决策环节,同时也没有失去最初在翰林院的学术职能。大学士既是宰相,也是皇帝的贴身秘书,又是最主要的咨询机构,还是最权威的学者。他们不但从行政程序上包围皇帝,扼制百官,还从学术和思想方面深刻地影响着整个帝国的方方面面。当然,他们也确实是世上最优秀的行政人才和思想家,这是经过考试证明而非当权者的自由评价。
第四,各权力主体的制约更多更完善。明朝宰相的权力空前庞大,但又从未出现过汉唐弑君篡位的故事,正是因为制约也很完善。首先,宰相是几个人而不是一个人,相互就有制约。其次,宰相尽管是行政权力链条中最关键的一环,但皇帝有批准权,部门有执行权,也不要当别人不存在。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明代的社会基础,宋代无贵族的平行化社会已经比较成熟,尽管明初体现出严重倒退,但很快走回正轨。社会不允许任何人建立私有门阀组织,即便是张璁、张居正这样的大权臣,在职时权倾天下,一旦离职,也就一普通人,更无可能将权位传承给后代,不会形成曹操、杨忠那样的权臣世族。明朝成熟的思想体系也制约着宰相的行为,严格的科举考试保障了大多数官僚的高素质,尽管也出现过周廷儒、温体仁这样的奸臣,但总体来说大多数还是正直的儒士,真有人敢行篡逆之事,周围的人直接拿口水就把他淹死了,还想拉同党?
当然,最重要的形式制约还是宰相产生的程序,这是明朝也可以说是当时世界政治生活中最热闹的一件事,大致和今天美国总统选举差不多。阁员产生的程序主要有两种:特简和廷推。
特简是皇帝直接指定谁入阁,明太宗的内阁是自己的秘书,当然他一句话就定了,但有了宰相之实就不由谁的一句话了。明世宗及其首辅杨一清曾企图特简张璁入阁,闹得满朝风雨。后来明神宗下诏特简,被吏部尚书陆光祖干脆明白地拒绝了,理由就是这么多年都是廷推,你凭什么搞特简这种封建专制?当时明神宗很生气,下诏杖责陆光祖,而这道草诏又被首辅王家屏封还。可见,权力的制衡环环相扣,远非一个人可以包办。
廷推则是由九卿(明九卿是对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九个部门长官的俗称,并非秦汉九卿那样正式的组织)和都察院派驻在六部十三道的监察官共同协商推举人选。这个程序中各主要部门都有发言权,但由吏部主持,都察院参会的人最多(除了都御史为正二品外,其余都是七品小官),最后的结果仍由吏部汇总,经通政司报内阁票拟,呈皇帝批红最终生效,通政司还会将讨论过程抄送给翰林院、国子监进行公共舆论监督,这其间的权力博弈就不是一般的复杂了。这种超级复杂的权限设计体现了中国公共管理者高超的政治智慧和设计技巧,尤其是用六科给事中、十三道监察御史这样的七品小官来制约最高决策层,这正是设计者发现中华帝国的行政体系太过庞大,需要在行政权力链条的足够远端增置制约环节,是一种超长线路的增量反馈误差调节机制,可谓妙到毫巅,远非一句“独裁专制”可以概括。
另外需要说明一下的是明朝的太监。既然批红只是一道手续而非实权,皇帝也就懒得动笔了,让太监代劳。按说手续就应该亲自办,但明人还是认可太监代劳的批红,不就是个形式嘛,何必那么较真。可明太祖不是有祖训,宦官不得干政吗?说了别较真嘛!政治斗争中皇帝最大的劣势就是势单力孤、身份限制,明后期就有些皇帝利用太监来和官僚集团争权,甚至形成了所谓的阉党。后世对明朝太监有很多误会,甚至认为可以像汉唐权宦那样真正执掌朝政。但从宋朝开始,皇帝的家属、服务员就不能干涉公共权力了,这些太监仅是皇帝的马甲,并非权力实体。汉唐权宦可以废立皇帝,那才叫专权,明朝的刘瑾、魏忠贤看似嚣张了几年,其实也就是个马甲,他们服侍的那个皇帝真身一死,他们立马吃瘪。这就不叫专权,而与皇帝手中那支红笔没有区别。所谓明朝宦官乱政,无非是皇帝对官僚集团巨大权力的一种反制,不要以为刘公公、魏公公真有武侠小说吹的那么厉害。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