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夫曼还提出了1944型装甲师的修正要求,即在豹式坦克产量、性能实现稳定后,为第一批换装的精锐装甲师再次进行换装,将他们手上的4号坦克全部换成豹式,每个装甲师的装甲团编制调整为1个重型坦克营(虎式),3个中型坦克营(豹式,不过每个营装备的数量会略少于4号时期),1944升级版装甲师满编时的坦克总数大约在290-300辆左右。
最高统帅部和总参谋部期待装备850匹马力HL 234发动机的虎王能按期服役,提出未来将独立重装甲营编制调整为虎王坦克。鉴于虎王装备的88mm/L71火炮生产难度较大,相对于56倍径88炮其成品率下降两个数量级,为照顾未来产量,经凯特尔和蔡茨勒一再请求,施佩尔破例同意先行生产足够的坦克炮并囤积起来,同时对设计师提出考虑安装105mm/L68型坦克炮改型的建议也表示初步认可,同意继续改进测试。
随着虎王研制的推进,德国在重型坦克领域的后续开发计划已成空白,狮式、鼠式也好,P1000也好,设计稿交上来的第一天就被霍夫曼毫不留情地完全枪毙,他的要求非常明确,后续重点是推动E系列装甲车辆的研制以及对现有虎、豹坦克的软装备挖潜——比如要求具备红外夜视、双向稳定与行进间开火和各类脱壳穿甲弹的研制(APDS\APCR)。特别是脱壳穿甲弹,德国其实拥有技术储备,但前期因资源限制和射击精度的缘故,一直都在火炮上下功夫,霍夫曼希望能在接下去的1944年加以改进。
在其心目中,无论1943还是1944型装甲师都不是完全理想的装甲师编制,他最终的理想是到1946或1947年能够统一装备E45坦克,用标准主战坦克思维来解决目前重型、中型坦克分别使用存在的困难。基于该理由,E45目前是各坦克生产厂家攻关的重点,其标准不是一般地高——要求同时具有重型坦克的火力与防御,中型坦克的吨位与机动,类似于4号坦克的产量及易于扩充和变形改造的通用底盘设计。用设计师的话说,这是一款“完美型”坦克。
当然,现在坦克的生产与型号确定不是重点,重点是如何应付红军对中亚方向的重兵进攻,霍夫曼在收到情况汇报后向隆美尔发了询问电报,问其集团军具体位置所在,并询问有无退回来在里海一线组织防御的可能,隆美尔的答复却非常不理想,中亚集群主力现在位于比什凯克、杜尚别、塔什干三座城市围起来的三角地带绿洲中心。
这里既便于对各方施加影响力,又可就近获得补给,位置很不错,可惜就是太远——距离里海的直线距离大约是1300公里……
第076章 曙光(19)
“结合隆美尔元帅的报告和空军侦查的情况,我认为俄国人确实考虑在中亚方向酝酿一次大规模的反击,这些兵力的来源很可能就是中央战场方向一直寻找不到的敌重兵集团。”站在大幅地图前的约德尔大将凯凯而谈、胸有成竹,“这部分兵力应该不少于40-60万,如果俄国人真要吃掉我中亚集群,他们至少还要在此基础上再加一个集团军。”
得益于过去几年战事推进的胜利,一直主持重大战役计划拟定工作的约德尔在前不久也从炮兵上将晋升为大将。霍夫曼穿越后,他并未就约德尔袒护李斯特元帅的决定而大发雷霆,甚至在李斯特元帅对清洗容克反元首势力持有不同意见挂冠而去后,依然给予约德尔极高信任,在授予对方大将军衔后明确暗示,如果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约德尔将来论功行赏还有机会得到元帅权杖,这让他对元首感激涕零。
当然,约德尔是有真本事的,他不但能够充分领悟元首的真实想法,还能屡屡将霍夫曼提出的、天马行空般的战略构想转化为踏踏实实的战役计划,而不是像其他高级将领那样,要么认为元首在异想天开,要么无原则地附和。他总是在大方针上与霍夫曼保持一致,在局部细节上进行微调以满足作战需求,建立起了统帅与前线指挥官的桥梁。虽然凯特尔挂着最高统帅部总参谋长的职务,但他大部分时间在进行人事与机构职能协调,真正决定作战核心计划的大脑是约德尔。而且约德尔思维很少有局限性,对陆海空三军作战都有十分深刻的认识,根本不像一个普通的陆军将领,这一点让霍夫曼尤为器重。
霍夫曼比希特勒要明智得多,虽然他在后世顶着军事专家的名头,但从未真正打过仗,也未在军队服役,甚至连正规军校教育也没有接受过,大多数都是基于历史而形成的研究成果,真正对作战的指挥水平和对战争的直觉感悟远不如希特勒这个硝烟里厮杀出来的下士,不过他知道自己的斤两,大多数时候不会干涉一线将领指挥,更不会胡乱插手集团军以下级别的作战进程,这又比希特勒靠谱得多,也更容易为将军们接受。所以他现在虽然身挂三军总司令头衔,但没人敢说元首不懂战争。
“假设这个推断是正确的,您的应对建议是什么?”
“首先,不能采取蔡茨勒总长的建议向伊朗方向转移,在军事上这完全可以办到,但政治上却非常不利,不利于巩固我们对中亚各国独立政权的影响力;其次,也不能按凯特尔元帅最初所料想的那样退守里海东岸,其间距离太长,不等部队撤退,只怕红军已会团团扑过来,我敢打赌,他们除从中路战场抽调兵力外,一定还在南翼战线隐蔽了力量意图截杀;然后,我也不建议采用隆美尔元帅的意见继续增援兵力,道理和第二条一样,增援部队很可能面临敌军截击,一旦陷入围困,要么我们从南线抽调兵力去支援,要么让中亚战役集群进行解救,前者容易变成添油战术,最终让我们和红军在里海东岸这个不太理想的位置打一场大战役,后者可能会形成围点打援……”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