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铁十字_月影梧桐【完结】(1392)

  “今后两个苏维埃将实现独立发展,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共同探讨哪种社会主义方式更有进取精神,哪种制度更符合人的全面发展,哪种社会主义价值观更具有优越性。对布尔什维克政权我们始终是当成一个有分量的地区大国看待的,你们可以在远东和太平洋方向发挥建设性力量。元首刚刚发表《欧盟建设白皮书》,阐述了欧盟建设原则——从乌拉尔山一直到大西洋沿岸都是欧盟成员国,孟什维克政权是欧盟重要组成部分,你们如果愿意,可以和日本一样成为欧盟观察员国。”里宾特洛甫将赫斯最近的研究成果娓娓道来,“在欧盟外我们会牵头组织联合国,取代国联,总部放在永久中立国瑞士。贵国和孟什维克政权一样,都会成为该组织的常任理事国。”

  由于在欧盟体系内已让德国获得隐含否决权地位,霍夫曼打算在联合国内也复制这套体系,赋予各国不同表决权——各常任理事国投票权总和达到80%,其余非常任理事国投票权20%,联合国重点包括安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几大理事会。换而言之,这个联合国没有谁有明面上的否决权,但德国在其中份额最大,拉拢一批盟国后就可以实现否决——在盟国全部抵制的情况下,德国也不存在否决权。这就为后来执政者敲响警钟,德国不能只顾着自己推行对绝大多数国家不利的政策。

  “目前初步选定的常任国家有德、日、意、法、英、俄,其中俄国表决权分两部分统计,暂时可能不包括美国,当然最终会囊括美国,我们没法对这么大一个国家视而不见,我们真诚希望这次战争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战争,愿德苏永不再战!”

  联合国、欧盟什么莫洛托夫没有什么兴趣了解,但看着里宾特洛甫这张欠揍的脸,他忍不住有种想伸拳教训一番的念头,不过硬生生克制住了,用极为低沉的声音问道:“关于我国东部、南部边界……”

  “我们对此持开放态度,只要不诉诸武力,一切都好说,我们不能阻止落后地区向往文明的举动,不能阻止其他人民投奔社会主义的热情。”里宾特洛甫知道莫洛托夫在问什么,眼珠子一转,立即应承下来。

  双方意见交流到此算是告一段落,接下去就可以说些私人的话。里宾特洛甫悄悄告诉莫洛托夫:“我们找到了雅科夫,他过得还不错,元首指示给他特别优待,如果斯大林同志同意,下次我可以把他带过来释放。”

  莫洛托夫大惊失色,紧张地问道:“你要什么条件?”

  “没有,不附加条件!元首说了,用亲人的安危要挟一位大国领袖是很不人道的做法,他做不出这么卑劣的事。如果斯大林同志觉得偷偷释放不太名誉,我们可以想点其他办法。”

  “比如说……”

  “我们安排他越狱逃脱,或者你们派个间谍来劫持……”里宾特洛甫一瞬间就想起肯尼迪,差点说漏嘴,连忙压了下去。

  “最好不要轻举妄动,容我和斯大林同志汇报再说。”

  里宾特洛甫点点头:“如果您或您的同事有什么亲人在战俘营,可以把具体资料发给我,我来帮忙找,战俘营可不太好熬。”

  虽然对方说得轻描淡写,但莫洛托夫知道这句话分量不轻,最起码也得是政治局委员或者方面军司令员级别的人物提出请求才行,而且不能大张旗鼓,否则太伤士气。

  “那太谢谢您了。”这句话莫洛托夫倒是非常真诚的心态流露,“我明天就回去和斯大林同志汇报,具体内容需要政治局讨论,但我会尽快答复。”

  里宾特洛甫知道事情没这么容易定下来,至少还要反复纠缠几轮,但他认为有很大几率可以尽快达成,速度快的话月底前就可以停战。再不停战,那东线恐怕真要继续打到红军全军覆灭才行——这其实不符合德国的根本利益。

  第010章 转折(10)

  6月3日傍晚,经过连续两天的磋商和沟通,莫洛托夫终于和里宾特洛甫就主要条款进行了充分的沟通和意见交换,取得了共识——这当然不是指同意,而是指双方所理解问题的内涵和实质趋于一致,避免意图错判和无谓扯皮。他马不停蹄地回到了莫斯科,随即就在总参谋部看到了焦头烂额的斯大林。

  在过去48小时里,前线战事还在继续恶化:

  乌拉尔斯克方向,德军魏克斯集群先头部队击败了马利诺夫斯基的先头部队,后续大军源源不断开进,形成对乌拉尔斯克的包围,虽然城市还在红军手里,但所有人都认为挺不过2天,就算挺过也没用,德国人堵在这里就堵住了路,一座城得失不改变整条补给线的得失;

  外高加索方向,德军不断进攻,还在昨天凌晨释放了一个师空降部队,留守红军腹背受敌,几乎崩溃,目前战线已完全断裂,各自为战,好在切尔尼亚霍夫斯基的主力撤退得差不多了;

  瓦图京和罗科索夫斯基两个方面军遭遇三路大军围攻,德军差不多围绕斯大林格勒构筑了一个包围圈,当然这个包围圈还没有封死,但形势非常危急,包围圈里还有不到50万部队,外围却有90多万德军;

  得到切尔尼亚霍夫斯基增援的叶廖缅科勉强可用保持阿斯特拉罕的阵线,但其与斯大林格勒之间的联系基本断绝了。

  两天里,红军又至少损失了15万部队——其实有很多前两天就损失掉了,无非今天才统计上来,目前整个南翼红军总兵力下降到只有150万人(不包括中亚35万部队),基本分布是斯大林格勒50万,阿斯特拉罕60多万,阿特劳和里海北岸附近15万,里海东岸10万余人,乌拉尔斯克20万左右,外高加索残余部队可能不足3万人;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