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水平世界一流的德国自己用铸造工艺也只能达到轧制装甲钢90%的防御水平,这也是为什么霍夫曼拒绝工厂为提升产量而给虎式配铸造炮塔的原因——尖端武器就应该保持最好的质量以便给前线足够信心,就苏联自己那种带气泡的铸造工艺,质量就更差,以前37mm反坦克炮是打不穿T-34正面装甲的,现在400米距离上配钨芯穿甲弹已完全没有压力。防御能力下降是生产质量恶化最显著的证明,除装甲外,操纵性、发动机平均无故障水平也越来越差。
德国方面同样注意到T-34质量显著下降:当初质量最好的T-34被前线部队缴获后直接可与军备部按1:1比例兑换4号坦克,然后拿去南线与英美对战;后来质量下降的那批货色就拆除炮塔,利用底盘生产各类变形车——突击者坦克歼击车就用T-34底盘,这时候兑换比例还能保持2:1;而春醒战役中缴获或摧毁的那些T-34,军工专家们看后只得出出一个结论——“垃圾!”。
现在只能用4辆甚至更多T-34才能兑换1辆4号坦克,最新去处是给各东方国家用于装甲兵培训,那样防御低就完全不是件事,而故障水平高正好能锻炼维修水平!
要想用这种兑了水的坦克去对付精锐的4号H或虎式当然不行,但这种兑水办法还受到了主管国防工业生产的伏罗希洛夫元帅的表扬——因为苏维埃已无力供应足够的装甲钢,如果坚持既往标准,那就意味着坦克产量大幅度降低,这在政治上完全不可接受。用铸铁代替装甲钢能勉强保证达到预期数量。
至于质量,伏罗希洛夫是这么解释的:“反正原来T-34装甲钢碰上虎式或者4号坦克或3号突击炮也会被一炮洞穿,质量再差点也是一炮洞穿,作战时区别不会很明显,我们的装甲兵要勇敢一点,与敌人近战、乱战,那样就有获胜机会。”
这句话错么?当然不错!问题是在T-34接近敌军坦克时先要承受多次进攻,本来远距离上(1500米以外)还能指望45mm的倾斜装甲防住48倍径75mm坦克炮射击(三号突击炮与四号坦克均装备此款),现在却挡不住,无形中增加了被摧毁的几率。
第125章 城堡(8)
不过也没人过多指责伏罗希洛夫,现实就是如此,没什么好纠结的,在质量与数量的选择面前,数量永远是第一位的。更何况元帅在其他地方是切实拿出办法来的——在T-34/85与IS-1尚不能顺利量产,KV-1S\KV-13\KV-85等试验型号又先后失败、证明不是虎式对手后,他隆重推出了T-43。
T-43与T-34有75%的零件可以通用,而且进行了两处重大改进,一是加大了炮塔体积,将炮塔正面装甲厚度增加到了90mm,车体正面装甲则采用了75mm/55度倾角的布局;二是改进了传动与悬挂系统,即便全车重量增加到了34.1吨,其机动性依旧可达到T-34的水平。由于没有改变太多结构,其稳定性比其他新的重型坦克强得多。
伏罗希洛夫将节约下来的装甲钢都用于保障T-43的生产上了。理论上说,如果T-43与4号H型单独对阵,前者占有较大优势,因为75mm/55度倾角已远远强过4号坦克那80mm的垂直装甲,在4号那门75mm火炮能击破T-43正面装甲前,T-43的76.2mm坦克炮能先击穿4号装甲。
在面对虎式时,T-43也提供了更好的防御力,起码1500米以外虎式如果不用钨芯穿甲弹对付T-43的正面装甲就存在较大困难。因为一线坦克兵通常还会在正面装甲外再附加一些履带或从破损坦克上拆下来的钢板,这些不规则的防御措施既增大了跳弹系数又加强了防御能力。
T-43在外形上与T-34非常类似,不仔细看很容易误认,这就让某些时候的战术策略具备可能。只是,T-43观瞄设备不够给力,这些优势要打一些折扣,但相比4号至少还具有部分优势,比粗制滥造的T-34更强得多。在坦克分配上,近卫坦克部队优先换用质量好、性能好的T-43,其他普通部队就装备T-34。
除T-43外,伏罗希洛夫另一大贡献是加快推出了SU-122和SU-85两种反坦克歼击车,同时果断停产了SU-76。面对虎式的切实威胁再加上新的重型坦克一时间不能奏效,病急乱投医的苏联军工部门仿效德军追猎者、突击者的思路拿出了新的坦克歼击车,其中SU-122和SU-85都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对虎式形成致命伤害,而生产难度又大大低于重型坦克,这种应急产品即便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但只要能用、管用,斯大林同志总会投以赞赏的目光。
更何况,没有炮塔的坦克歼击车显著降低了生产要求,油耗也比T-34略小,似乎看起来让红军一线部队的坦克装甲车辆数量下降得没那么快,在内部估算时,通常是将坦克和歼击车一起估算进去的——在德军这里,歼击车、反坦克炮算是炮兵火力,而在苏军这里,歼击车算是装甲力量。
这不是自欺欺人,因为攻势作战与防御作战完全是两种概念,相同技术兵器在不同环境下扮演着不一样的角色,最近3个月被摧毁的虎式坦克有70%以上是这些新型反坦克歼击车的战果。
“我们该如何防御这个可能的里海登陆呢?”眼看众人有点哑火,斯大林不慌不忙地问道,“当然,类似增加25万人集团军这种办法就不要说了,有这么多兵力直接推上一线去进攻不是更好吗?”
众人顿时哑然。
“总参谋部考虑了三个办法:第一,抽调空降兵进行前线配属,进行针锋相对的战术对攻;第二,尽一切可能加强里海北岸一线防御,埋设地雷,建设半永久性工事、抽调更多的中小军舰炮艇加入沿岸巡逻;第三,增加航空兵力配属,利用空军削弱、迟滞对方攻势。不过,这些办法都比较消极,我综合考虑后提出了一点新想法。”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