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情况都在公文之中,公文中也真没有请罪之意,只是有着受罚之心,但从字与字中透露的消息却可以看出,罗士信没有半点悔改的意思。
李世民摇头笑了笑,颇为自得的在心中念了一句:“还好遇上的是我!”
公文的最后却是罗士信将掠夺来的牛羊一并捐送给了朝廷,以缓解大唐经济上的不足,其后的三万战马也记录在案。
李世民看着这个数额,表情也跟着动容了。平白的多了八万六千八百九十三只羊以及三万军马,大唐吃紧的财政,能够得到极大的改善。完全解决了他的燃眉之急,长叹道:“我大唐能拥有大将军这样的人物,实在是莫大幸事。”
将公文合上,李世民将面前的两封弹劾奏章丢给了房玄龄道:“将它烧了,就当此事没发生过。刘旻、刘兰不管怎么说,也立了大功,朔方来的如此容易,他们确实功不可没。对我也算忠心,将他们调到南方去,让他们当任地方长官。至于罗士信,就交由父皇处置吧。我就说嘛……我的眼光还是可以的。”说到最后,李世民莫名其妙的自恋了起来。
房玄龄、杜如晦相互望了一眼,两人都知趣的没有说话,他们这个主上算是难得的英主,值得为他付出一可。但是有一点却让两人至始至终都接受不了:特别自恋,时不时的就会夸自己几句,让他们都为之脸红,当事者却一副洋洋自得的模样。
李世民从一开始就没信刘旻、刘兰的弹劾,对于罗士信在庆州的那些恣意妄为,独断专行的举动,他也一开始就知道的。
罗士信在出任庆州都督的时候,发现边军的情况,特地跟李世民说了这事,直接挑明了论及练兵军事修为他比不上李靖、李世绩,没有如他们那样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只有剑走偏锋,才能短时间内交出满意的答案。李世民也因此纵容了罗士信在庆州的一切做法。
这收到对于罗士信的弹劾,李世民心中却衍生了另外一个念头:因为罗士信是他成为太子至关重要的人物,是整个事变中第一功臣。对于他也格外器重,对于他的要求,无有不应。在唐朝缺马的情况下,甚至超额的给了他一万匹军马。在大唐经济吃紧的情况下,也要咬牙做出两千套全新的军服给他。
如此的器重,会不会将罗士信惯成一个恃宠而骄,持功自傲的人物?
罗士信便是因为恃宠而骄,持功自傲,所以才肆无忌惮的犯忌,公然的违背禁令?
若是如此,那他当真是好心干坏事了。
现在看来,一切都是他多虑了。
罗士信就是罗士信,就算身居高位,依旧不改初衷,心中念着百姓,念着大唐,愿意为百姓不惜犯忌,为了大唐,将钱财视为无物,把本可属于他的战利品通通都给了朝廷,缓解大唐的经济。
罗士信担任庆州都督不过一年有余,但是他打仗为大唐创造的经济,竟然可以反过来弥补大唐王朝的赤字……
这番成就,实在让人不服不行。
便如李世民想的一样,李渊听到罗士信的犯忌,只是稍微皱了皱眉头,让他提醒几句就是了,并没有任何处罚的意思。还是在他的劝说了,才决定了处罚方式。
自古功过不能相抵:罗士信大意越权,撤去罗士信庆州都督职位……
ps: 第二更!
第四十七章 图谋不轨
突厥草原。
突利帅帐。
阿史那丛礼的灭亡,颉利决议退让,放弃朔北草原。
此举在草原内部起了轩然大波,突利更是借此机会,散发舆论攻势。
漠北草原的归属,这个是剪不清理还乱的环节。
其实也就是一句话,强者为尊,谁强就是谁的。根据最早的记载,朔北草原应该是犬戎国的,后来匈奴崛起,也就成为了匈奴所有,秦汉隋都曾将朔北草原收为即有,但都在落魄的时候,让草原民族强占了过去。便如后世的争议领土一样。不管是中原人还是草原人都将这块地方视为是自己所有的。
颉利放弃朔北草原,等于是将朔北草原拱手送给大唐,这无疑是卖国的行为。就算是在古代,这种行径都是极度让人鄙视不齿的。
颉利本就因阿史那丛礼的灭亡而实力大减,现在又将突厥人的地盘送给了宿敌唐朝,更是受到各种置疑,与如日中天的突厥部落有了鲜明的对比。一时间反叛颉利,投奔突利的比比皆是,直接将突利推向了草原的高峰。至此突利的实力,真真正正的胜过了颉利,成为了突厥的无冕之王。
因为实力膨胀,突利也不再留有任何的余地,高举起了从唐朝那里花费大价钱讨要回来的狼头大纛,自称起了突厥汗王,与颉利鼎足而立,将北方草原一分为二。
突利志得意满的时候,却受到了一记当头棒喝:唐朝以镔铁不足为由。成倍提高了镔铁换牛马的比例,比之原来的比例翻了两倍。至于精良武器,更是将比例提高了五倍。
“他们怎么不来抢?”突利愤然的拍案而起。眼中怒火中烧:他现在是突厥汗王,手中的能够调动的兵马已经胜过颉利,掌控的草原也不逊色前者。现在颉利受到了各方面的危机,正是他乘胜追击一举奠定突厥汗王至高地位的时候,需要大量的镔铁利器。可是唐朝在这个关键的时候来这么一手,着实让他心中窝的慌。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