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国之问鼎天下_林半峰【完结】(672)

  稳定的社会结构使得北方的生产得以恢复,在曹操的统治下,甚至连关中的人口都在缓慢增加,更不用说中原地区原本就是产粮的粮仓。而且从正月开始,曹操因丧乱以来,学校多废,后生不见仁义礼让之风,遂下令郡国各修方学。县满五百户,即置校官,选乡中俊才教学。公卿、六百石以上官吏及将校子弟为郎、舍人者,皆可诣博士受业。能通一经以上,由太常分等授官。

  这和刘琮注重教育,培养人才的思路是一致的,虽然在学生的选择上稍有不同,但同样加强了与世家大族的合作,使得内部更趋向于稳定。

  在这种形势之下,很难说刘琮就完全占据了实力上的绝对优势。否则现在刘琮就可以直接出兵夺取许都,何必再从边边角角下手呢?再者说如果直取许都,刘琮就得考虑,会不会将天子陷入危险之中?若是接过这个烫手山芋,自己又该怎么处理?

  根据特卫营搜集的情报来看,曹操现在的兵力已将近十万之众,除去臧霸等青徐豪强,其核心部队就有八万余人马,这还是曹操的常备军,若是再有战事,根据特卫营的推算,征召二十万人的军队也并不难。

  同样的,若是刘琮现在发起决战,也能很轻松的征召起三十万人的军队,而且是经过初级军事训练的后备役军队,虽然战斗力无法与现在的各部相比,但比起直接放下锄头拿起刀枪的普通农夫,就要强许多了。然而如此一来,生产将遭到极大破坏,更何况与曹操打得头破血流,又有什么好处呢?

  谁都想看着对方和另一方相争,好坐收渔翁之利,刘琮如此,刘备难道就不会这么想么?以刘备目前的形势,他绝对会欢迎曹操和刘琮打个死去活来,最好双方都将最后一滴血流干,彼时他便可以从容地下山摘桃子了。

  所以刘琮必须给曹操造成北上的压力,淮河战役的目的,不仅仅是夺取淮河沿线的重要据点,最关键的还是要造成一种北上的态势。压迫曹操主动北上,去和刘备打个你死我活。如果淮河战役还达不到这个目的,那么刘琮不介意将战火再次烧向许都。

  ☆、第十章 战略已定镇寿春

  对于荆州或者襄阳的大部分官员来说,并不知道淮河战役的准备,已经不知不觉的在他们眼皮低下展开了。周瑜和张昭等江东文武在二月初便离开了襄阳,赶回江东,黄忠因镇守寿春之故,压根就没有来。

  一袋袋粮食从粮仓中运到城南的码头上,再装入大大小小的船只里,凑成一支船队之后便起碇,顺汉江而下。炮车营的装备拆解成各种各样的零件,也通过水军的战船往江东运去。除此之外,荆州军各部都未接到调令,每日除了训练便是训练,而那些中下级军官,还得隔三差五的去军学中听课。

  春耕已在城外各地如火如荼的开始了,带着土腥味的泥土被铁犁深深地翻出,拉犁的耕牛摇晃着尾巴,不时“哞哞”地叫着,打着赤脚光着腿的农夫,神情专注,只有在回头看那一道道犁过的田地时,脸上才会浮现出满足的笑容。春日的阳光暖洋洋的,汗水滴入了脚下的土地,年轻力壮的汉子用铁锹拍打着田垅,有的人在上面用力踩着,好让田垅更加结实,不至于在放水泡田的时候垮塌。

  城内的集市中,市令正带着两个小吏收税,熙熙攘攘的人群挤得几乎难以走动,肩上挑的、背上背的,手里提的各种各样的担子、背篓、竹筐里装满了货物或活物。鸡鸭乱叫,猪粪味混着人体的汗味令人头晕目眩。

  来自益州的盐商们大多趾高气昂,在集市两侧的酒楼中推杯换盏,他们多是益州的世家大族,虽然盐税很高,但长途贩运的利润依旧让这些人不辞辛劳的远行至此,和江东所产的海盐相比,出自盐井的益州盐不但品质好,价格也相对便宜。

  襄阳城内共有两个集市,东西相向,中间隔着宽阔的大街,东市都是大宗买卖,盐铁布帛、骡马粮食等。西市则是零散生意,但种类之丰富,货物之充足,也不但吸引了全城百姓,更使得周围地区的许多人都以到西市购物为大事。

  讨价还价的声音此起彼伏,整个集市喧闹得令人头疼,然而刘琮在附近的酒楼上看着这一切,却颇感有趣。他听说在江陵的集市,比起这里还要繁华,毕竟那里才是长江枢纽,不过能在襄阳城中感受到这种商业活力,刘琮还是非常满意的。

  而且刘琮有一个很有趣的发现,那就是集市内有许多年轻人,从穿着打扮上来看,他们或许并不富裕,但至少有了消费的能力,这说明了他们在经济上至少开始独立,并逐渐脱离了大家庭。这些人大多是城内各种作坊的小工,而且很可能是从各种实学中走出来的,除了那些加入荆州军,成为各部军械营、匠作营的匠师,或是医护营的医助官、护兵之外,实学中出来的大部分人,就成为了各个作坊中的主力。

  他们能写会算,干活也是个顶个的好手,到哪儿都是极受欢迎的。

  刘琮并没有奢望产生什么市民阶层,他知道在这个时代是绝不可能的,但至少可以让这些人发挥更多的聪明才智,而不都是圈在土地里当农民。毕竟荆州的土地再多,也总有个限制。

  通过这半个多月的观察和了解,刘琮对于荆州算是比较放心了。无论是蒯越文聘等世家大族也好,还是魏延、王粲等新兴势力也罢,目前看来还没有内部争权夺利,互相别苗头的迹象。文武之间相处总体而言还算融洽,就连魏延也没像历史上那样口碑不好。官学和实学,也就是老百姓口中平学之间也因为没有切身的利益冲突而和平相处着,就算再顽固的老儒生,也总得住房子吃饭吧?人家平学出来的学徒不就是为你们服务的么?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