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高个子少年闻言,有些腼腆的挠了挠头。这会儿同学们也顾不上他,人人都想向前,离刘琮更近一些,好看得更清楚一些。
“大将军!”一名少年学生仰面对刘琮大声问道:“咱们是不是要发兵北伐了?”
刘琮低头看去,见他不过十二三岁摸样,个子不高,满脸稚气,一双明亮的眼眸颇为清澈。看得出来,这小子胆子不小,估计还是个刺头。
关于荆州军即将出兵北上,攻取许都之事,虽然还未在襄阳传得沸沸扬扬,但早已有各种消息满天飞了。所以他这么问,刘琮并不感到意外,含笑反问道:“你觉得呢?”
矮个少年没想到刘琮会反问自己,不由一愣,不过他很快反应过来,激动的答道:“学生以为,此正出兵北上之良机!”
刘琮听了微微一笑,按着少年的肩膀,目光环视周围的学生们,见他们脸上也多是热切之色,便问道:“想必你们都是如此想的了?”
“是啊!曹贼率大军北上,许都空虚,正是我方出兵之机!”
“曹军新败于淮南,我军声势正甚!”
“刘豫州正横扫河北,若我军不北上以解豫州之危,恐怕豫州难以抵挡,则大将军将失去一个重要盟友!”
这些回答并没有出乎刘琮的预料,不过那名高个子少年的话却立即引起了刘琮的注意:“以学生看来,此时出兵,非我方之良机,只是不得已耳!”
他这话在一片“出兵良机”声中,显得格外刺耳,好在看起来同学们对他这个看法早有所知,因此并不意外,只是看向他的眼神中,不免多了几分担忧。
刘琮倒是有些意外,望向这名高个少年说道:“哦?不得已?此言怎讲?”
少年不自觉的挺了挺胸,不卑不亢的回道:“曹贼既然敢率大军北上,必定对许都之防御做过安排,虽然学生还不知曹贼有何诡计,但我军北上既然成为必然,曹军岂能不有所防备?至于不得已,则是时势使然!”
刘琮听了之后,越发觉得有意思,便鼓励的看着这少年,问道:“何谓时势?”
“今天下动荡久矣,人心思定,此时也!群雄相争,此消彼长,此势也!”少年清朗的声音,不觉有些高亢起来:“大将军与刘豫州结盟,人所共知,此豫州危难之际,大将军岂能坐视旁观?且不论淮南之战结果如何,就说当下之形势,大将军若不北上,则争关中乎?争徐州乎?”
敢于用这么直接的质问来表达他的想法,不得不说,这股少年人特有的锐气,使得刘琮颇为赞许。虽然这少年的观点有些偏颇,但在刘琮看来,他能够想到这些,已经很不错了。可以看得出来,这些话都是少年自己思考而得,绝非军校灌输。这也让刘琮很是骄傲自豪。
自数年前刘琮在南阳首创军校以来,在他主政荆州之后,已在各地先后设了三大军校,而最早的那一批南阳军校的学生,现在都已经有做到骑尉、司马等军职的。
不过军校生的伤亡率也很高,这两年虽然有所降低,但还是高的让刘琮有些心疼。这是因为军校生的忠诚度非常高,在战场上更加勇猛,即便从军校出来之后一般都会成为什长、队率这类低级军官,但他们往往身先士卒,冲杀在前,伤亡又怎能不高?当然军校生的提拔也非常快,这倒不是刘琮有所偏爱,而是军校生积累军功快,自然就升的快。
“大将军,我军既然要出兵北伐,何不让我等提前出学?也好在战场上为大将军奋勇杀敌,建功立业啊!”那矮个子少年见刘琮有些怔忡,还以为自家兄长那一番话冒犯了大将军,连忙出言说道。
周围的同学也都纷纷出言附和,后面的人因听不清楚,连忙互相打听。
刘琮回过神,哈哈一笑:“怎么,等不及要上战场了吗?”
“是啊!就怕再晚两年我等出学之后,无仗可打了!”矮个子少年高声说道。
刘琮笑道:“急什么?以后有的仗给你打。”他看看天色已晚,便抬起头,扬声说道:“诸位同学!你们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意,吾已深知!可是当下你们的战场,却不在别处,而在这军校之内!”
见少年们神色渐渐严肃,露出凝神思索的表情,刘琮又说道:“荆州之明日,大汉之明日,中国之明日,不在别人,正在汝等少年!何谓少年?少年者,如旭日之初生,如潜龙之腾渊,如骏马之奋蹄!少年强,则荆州强,则大汉强,则中国强!”
激越的声音在街道上空久久回荡——好吧,这只是刘琮的想象,不过当他来到贾诩府中时,心情仍然隐隐有些激荡。曾几何时,自己也曾意气飞扬,指点江山,粪土当年万户侯?
想到万户侯,刘琮就有些头疼。随着自己实力增强,占据的地盘越来越大,麾下的谋臣武将越来越多,官职爵位的问题便愈发凸显出来。已经有人向自己建议,先行称王,以“吊民伐罪”。
其实刘琮也很能理解这些人的想法,只是在刘琮看来,目前时机并不成熟。这倒不是说以刘琮目前的影响力,会在荆州内部引起混乱,而是如此一来,很可能使得对手如曹操、刘备也不得不效仿。对于刘琮来说,他将成为破坏潜规则的那个人,在以后争夺天下的过程中,很可能会引发许多问题。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