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琰当即让小娥前往娘家要人,不过一刻钟,两辆小车满载着厨具与生活用品开入了府中。
两名四十来岁的中年妇女分别拜过了我和蔡琰,而后被赵承安排在院后,小昭得以从灶头解脱,她的工作负担顿时减轻了大半。
但是她却对这份工作有些依依不舍的感情。
这些鸡毛蒜皮的事情我懒得过问,我趁机又去探望了一下我的下属们。
卫尉寺已经有三四十名官吏,日常工作基本都可以顺利开展。
——说到日常工作,最重要的当然还是巡视皇宫。
卫觊很是欢喜地迎接了我,并再三要求我若是身体无恙一定要履行职责。
盛情难却之下,我只好答应并接受了本月的第一次巡查皇宫的任务。
寺中似乎又有几个早上不曾见过的新人,我看了看卫觊。
卫觊马上来向我低声汇报:“这三人都是九卿们推荐来的。”
“九卿他们推荐过来的?”我露出一个淡淡的微笑,摸了摸光滑的下巴,“都是世家子弟么?这么年轻。”
卫觊看我如此明白事理,不知道该做什么表情,只好指了指最近的一名写东西的年轻人介绍道:“这位是弘农杨氏的后生,名修,字德……”
我拦住了他的话:“是杨彪的亲戚?”
卫觊急忙压低了声音:“正是杨大人的独子。”
“杨大人看起来年纪不小了啊……”我也低声问道,“这杨修多大?”
“杨彪大人年近四十才得此子,故而尤为珍惜,”卫觊早已查清了下吏的档案,“杨修刚刚弱冠,所以贾诩先生才以公车请来。”
“啥?”我眨了眨眼,“文和先生请来的?”
卫觊点头。
我摸着下巴无声地笑了:贾诩啊贾诩,任你鬼才莫测,怎么把这个鸡肋给我送来了?
第六十四章 官二代们
“在下杨修,见过大人。”杨修虽然据说出身高贵,此时也依足了礼数长揖到地。
我伸手将他托起。
细看杨修,的确是一名干净温雅的文士,长身细腰,疏眉薄唇,再加上刚刚才冒出头来的胡须,更给他增添了一份风骨。
“杨家多俊才,”我赞叹道,“只看德祖兄相貌谈吐,便知大汉又多一良臣矣。”
杨修拱手笑道:“大人谬赞了,修不过弱冠书生,谈何良臣?”
“诶,所谓英雄出少年,有志不在年高云云,年纪什么的,不过是浮云而已。”我胡扯道。
他的双眼中满是笑意:“大人说的是,家严得知大人有心栽培,也是连声嘱咐,让杨修以大人为楷模,多多效仿大人。”
我摆手道:“德祖你不是在胡说吧?我马超不过一鲁莽武将,你可是儒门大家,跟着我能效仿到什么?难道让我教你骑马射箭?!”
“文武之道,殊途同归,都是为朝廷做事、为陛下分忧而已,大人过谦了。”他淡淡地说。
我怔怔地打量着他。
杨修微微垂下眼睑,单薄的双唇透出一道细缝来。
我吐了口气:“杨兄讲得好,小弟受教了。”
“岂敢,岂敢。”他慌忙拱手。
卫觊又介绍另一位年轻人:“王凌,字彦云……是王司徒的内侄。”
我“啊”了一声,拱手道:“王兄好,王兄好。”
这位王允的侄子年纪看起来更小,嘴上连根毛也没有,看了也就刚过二十岁的样子。
“见过大人。”比起杨修,他倒也是个十足的公子模样,但总似少了一些文气。
或许是我先入为主了:我知道杨修博学多识,又善于揣摩心思,可能无形之中便给他的评价高了一层;至于王凌此人,恕我记忆力有限,他必然不是活跃在三国前中期的角色。
“这位年岁最少,乃是荀司空之族孙,名绍,尚未弱冠。”卫觊继续介绍下一位。
荀绍?
我确信自己压根没听过。
姓荀的年轻一代能让我记忆犹新的当然只有荀攸和荀彧了,其他人基本闻所未闻。
这位少年看起来也只十六七岁,弱不禁风的样子,不知道荀爽老头派他来做什么?
“学事。”卫觊回答了我。
我好生郁闷:学事,莫非就是顾名思义,为培养下一代干部而布置的年轻力量储备?
当然在这些下级官员面前我也不好意思询问,反正我也不准备退掉这些年轻人。
就算他们是三公九卿派来吃白饭的……也不是吃我家的饭,管他那么多作甚。
于是大家一团和气,他们继续学事,我则在与众位手下打完招呼之后开始执行五月的第一次巡檄皇宫。
皇宫内的警备力量稍有增强,大部分侍卫也不再亲切的称呼我为“少爷”了,更多改为“马大人”。
我毫无诚意地点头回应他们的虚礼,这些新征的士兵虽然经过训练,但毕竟时日太短,我想他们的战斗力也就比一般拿菜刀剁肉的屠夫稍稍强一些。
这次巡檄,我连续抄了三条近路,无视了北宫大部分宫殿园林和南宫西部的大片房屋,直接在几个城门及主干道上溜达了一周便草草返回。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