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一听这话,精神一振,喜道:“孝恭,你是越发成熟了,不枉朕疼你一场。你说得好,为国家出力,是臣子的本分。你很好,不像有的人,有了一丁点功劳,就恨不得罄竹以书,向朕要这要那。朕宵衣旰食,为大唐百姓谋福,谁又给朕封赏?”
众臣均想,你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还要封赏作甚?但细听皇上话中之意,似在借题发挥,都不敢轻言。
李孝恭道:“谢陛下!岭南之事,虽平了萧铣,但仍有诸多事务亟待处置。臣不要封赏,但部下将士用命,还请陛下酌情给予奖赏。”
李渊道:“孝恭,这个朕已有考虑。你说吧,该如何奖赏?”
李孝恭道:“将军李靖,数年来夜以继日,招募军士,打造战舰,习练水军,甚是辛劳;清江口一战,大破敌将文士弘六万水军,又在江陵城下消灭萧铣主力,大小十数战,忠勇可嘉,是平灭伪梁的第一将。臣请陛下恩准,封李靖为荆州总管,并加封郡公,以激励将士,同时下诏李靖负责安抚岭南。”
李渊听了,略一沉吟,问群臣道:“各位爱卿,孝恭所请,是否妥当?”
萧瑀虽然被萧月仙骂得狗血淋头,但深恨李靖灭了萧铣,于是出班奏道:“陛下,臣以为不妥。”
“萧爱卿,有何不妥?”
萧瑀道:“收复江陵,全仗赵郡王之力。赵郡王是主帅,李靖只是部将。现不封主帅,却要擢拔部将,于制不合。况且,臣闻李靖在江陵城下时,私分物资,收买人心,此为第一罪;兵出峡江之时,由于李靖疏忽,我军五百余艘辅船被江水卷走,致使我军无法运送粮草,差点把几万人马逼入绝境,此为第二罪;兵围江陵之时,本可破城,李靖却按兵不动,差点让前梁十几万援军赶到江陵,幸而萧铣被陛下天威所慑,开城出降,否则,败的就是我军,此为第三罪;陛下派十二总管同破前梁,若待十二路兵马合围江陵,根本不用大动干戈,即可平定南方,然而李靖贪功心切,冒雨直下,导致军兵死伤上万,此为第四罪。有此四罪,李靖非但无功,反而有罪,应予处罚,以儆效尤。”
封德彝也奏道:“李靖自恃知兵,刚愎自用,对赵郡王多有不敬,纵有微功,最多也是功过相抵。若再行封赏,恐怕难以服众。”
李孝恭心头咯噔一声,心想一定是太子在背后指使,萧瑀、封德彝才出来弹劾李靖,当下说道:“陛下,萧大人之言并不确切。若无辅船卷走之事,萧铣就会加强防备,我军突袭不能成功;分发军资,是为了我军拿下江陵后不扰民抢掠,是为陛下立威;对江陵围而不攻,是为了江陵百姓考虑;冒雨直下,是为了抢夺先机。至于封大人说李靖对臣不敬,刚愎自用,纯属虚言,臣受命以来,与李靖精诚协作,并无半点分歧。况且,是陛下亲委李靖治军之权,否则将士怠惰,难以成功。若打了胜仗还要追究责任,那就请陛下一并治臣之罪吧。”
李渊看过李孝恭上的奏表,心头对整个平南过程是清楚的。但萧、封二人这么一说,也正中他的下怀。虽然他曾亲书密敕,告知李靖“既往不咎”,但心中芥蒂仍然存在。于是说道:“孝恭,功是功,过是过。萧瑀所言有些夸张,但也不是凭空臆造。李靖这个人,打仗还是有几下子,也不能因为有点毛病,就一笔抹杀他的功劳。朕看这样吧,什么过失就不追究了,这个荆州总管,还是由你来当。至于李靖嘛,赐上柱国,封县公,众爱卿以为如何?”
李渊当了皇帝后,说话总是用商量的口气。但天子既已定调,就是圣旨,臣子若称不妥,才是真正的“不妥”。
李孝恭道:“谢陛下恩典。伪梁虽灭,但岭南几千里之地,仍需安抚。李靖忠直体国,臣奏请陛下,准李靖为岭南抚慰大使,深入各州县,任免官员,体察疾苦,使岭南成为大唐治善之区。”
封德彝一听,有些急了,道:“陛下坚持要封赏李靖,臣等不便异议。但这岭南抚慰大使一职,应选取治世能臣赴任。就算李靖善于将兵,但治理州县、考察任命官员,非其所长,还请陛下三思。”
李孝恭道:“封大人之言差矣!李靖曾担任过前隋三县县令长达十数年,又在马邑郡丞任上将边地治理得井井有条,实为能臣。岭南之地,山深水远,烟瘴遍地,民风剽悍,受中原《诗》、《礼》教化不多,隋末及伪梁就有官员被当地异族斩杀,需要治世能臣以刚柔相济之策,尽早使其归化。若不通风俗、不晓民情,恐怕难以胜任。”
李渊知道李孝恭年轻,岭南这样的地方,只有李靖这样文武全才的人才能治理好。他略一沉吟,对封德彝说:“封大人,你刚才所言,也有道理。岭南情势繁杂,的确需要干臣才能完成使命。朕看封大人学富五车,两朝为官,胸中自有丘壑,若卿不畏劳苦,朕就命你为岭南抚慰大使如何?”
封德彝本来是受太子之托阻止李靖升官,从而达到钳制李孝恭、削弱李世民力量的目的,不料此举为自己招来了麻烦。别说几千里外的岭南,就是要他到东都洛阳去,他都不干。于是赶忙道:“陛下,老臣本该为陛下分忧,奈何年老体弱,无力远行,只想陪伴陛下,早晚听命于驾前。至于安抚岭南之事,还请陛下另择贤明之臣吧。”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