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当了六年皇帝,渐渐有些骄矜,凡听到反叛之事,就无端发火,当下怒道:“辅公祏与你是把兄弟,他密谋反叛,你岂能不知?若你尚有忠义,快快去书,让辅公祏投降,可免一死!”
杜伏威伏地叩拜:“陛下,辅公祏在臣当年起兵时,的确与臣交好。但自陛下封臣吴王而封他为国公之后,他就心怀不满,臣有察觉,削其兵权。今辅公祏既已称帝,拥兵十余万,断不肯因臣书信而罢兵。”
李渊见他说的是实情,令他平身,问朝臣道:“众爱卿,辅公祏据江淮重地,起兵造反,你们有何良策?”
中书令封德彝出班奏道:“陛下,辅公祏拥兵虽多,但系乌合之众。陛下可派一员大将,一举而定江淮。”
尚书左仆射裴寂道:“不然。辅公祏集十数万之众,兵锋正劲,况且江南物产丰富,粮草充足,又据有大江之险,仅凭一支军马,恐怕难以攻下。江淮兵悍勇,水战陆战,无不精通,不可小视。吴王就在朝上,陛下可以问他,军中战力如何?”
李渊问杜伏威:“吴王,裴相之言,如何?”
杜伏威犯了难:若是称江淮兵剽悍,等于自吹自己的部下了得;若说江淮兵不能战,又不符合事实。他想了想,道:“回陛下,以前臣带兵为陛下平李子通时,部下尚能战。不知辅公祏夺权后,将士能否听他指挥。”
李渊知道这是比较滑头的回答,没再纠缠这个问题:“裴公,你认为该如何应对?”
裴寂道:“回陛下,臣以为现下太子、秦王引兵在外,朝中没有多余的兵马,可遣距江、淮较近的州府总管,分兵合围,以定江南。”
李渊称善:“若论将兵,朕看李靖从无败绩,最有谋略。李靖攻克江陵后,又收抚岭南九十六州,厥功甚伟,由他统领兵马,收复江南,众爱卿以为如何?”
尚书右仆射萧瑀出班道:“陛下,李靖是能打仗,但往往骄矜自恃,有违法令。前者攻江陵,私自赏军;后者收冯盎,不经陛下谕旨,私自答应免越人三年税赋。江南富庶之地,若令李靖统兵,还不知又要闹出何等事来,请陛下三思。”
李渊虽授李靖临机专为之权,但看了李靖免除越人三年税赋的奏疏,心中确有不快。拿下一地,若无税赋,要它何益?不过李靖毕竟平了岭南,所免赋税也仅只有三年,就没有追究。今被萧瑀提起,就又起了罢用李靖之念。
李元吉见李渊犹豫不决,马上奏道:“父皇,萧大人说得对。现四海平定,我看这辅公祏造反,不过是癣疥而已,请陛下恩准儿臣率军出征,平定江南。”
李渊看了他一眼,心想你只会吹牛,当年让你守太原,结果被刘武周吓得屁滚尿流,带着妻妾弃城而逃。若是率军去江南,恐怕败多胜少,怎能允许?
李渊这位皇帝,做事不够果断,耳根子有些软,但总的来说仍有识人之明。他见这些朝臣治理国家尚可,但知兵者极为鲜见,现在李世民在外征战,他不能问计,只好另寻他法。
退朝后,李渊将裴寂留下,问他该如何办。裴寂老谋深算,已知皇上之虑。“陛下,若论知兵,当朝有三个人可堪大用。”
“裴公,是哪三个人?”
“一是秦王,他天授神武,勇谋皆备;二是屈突通,他出身将门,身经百战;三是李靖,他深通兵法,思虑周全。现秦王在北,李靖在南,只有蒋国公在京,陛下何不问他?”
李渊大喜,便起驾去了蒋国公屈突通的府上。
屈突通其年六十六岁,协助李世民平定中原后,厌恶朝中争斗不休。他曾为秦王元帅府长史,但李建成又不停地拉拢他。为避党争,他以年老力辞官职。现为工部尚书,在家养病。
屈突通在李渊朝议之前,收到了李世民从并州发来的密信。原来李世民担心李渊在江南用兵上不慎,赶忙派心腹送信到屈突通手上,请老国公面圣献计。屈突通先前曾力荐李靖为平南元帅长史、行军总管,李渊对他是极其信任的。
李渊进了蒋国公府。家人来报,屈突通大惊,赶紧出门跪迎。李渊亲手扶起:“蒋国公,朕得天下,有你的功劳。朕与卿名为君臣,实为知己。今江南辅公祏反叛,满朝文武,皆不及公,因此特来相询。”
屈突通闻言,感动得目中蕴泪:“陛下下问,臣哪敢有丝毫隐瞒!自得知辅公祏反叛之后,臣夜不能寐,苦思良策,正欲向陛下谏言,没想到陛下亲自来了。”于是请李渊入书房,取来地图,请李渊察看。
李渊一看,这屈突通果然在地图上作了标注,特别对关隘州府,连人名都注上了。李渊数了数,一共是七路人马。
“陛下,江南战事关涉大唐钱粮,不可不慎。今辅公祏定都丹阳,欲效南北朝,与大唐划界而治,陛下必出兵平灭,完成天下一统的大业。然而江南水陆纵横,战线奇长,若只出一军,恐深陷敌手。臣以为,在朝廷不能集大军、北方突厥虎伺之际,宜就近派遣州府总管,对江南形成合围之势,再以知兵将领提精锐之师,深入腹地,可平灭辅公祏。”
“蒋国公所言,甚合朕意。你看由谁挂帅为好?”
“若论知兵,本朝药师将军,无人能出其右。岭南九十六州,均为其平定,其功可与秦王争辉。”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