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夜的休整后,吴畏终于带着自己收拢的七百多辽阳守军踏上了返回的道路。
为了感谢吴畏没和自己抢功,江团长把缴获的大量牲畜和车辆都送给了吴畏,让疲惫的士兵们可以不用一路再走回去。
骑兵团的蒙古团长倒是有点舍不得就这么和吴畏分手,不过他可没办法像吴畏这样潇洒的拍拍屁股说走就走,不带走一个俘虏。
骑兵团这么老远跑过来,不捞点好处回去也对不起手下的兄弟们。
所以骑兵团长除了派一个连的骑兵护送吴畏外,还亲自赶回来和吴畏告别,千叮咛万嘱咐,让吴畏在辽阳城里等着自己回去好好喝上一口。
等到吴畏好不容易告别了怀着各种心思和自己套近乎的军官们,带着自己的士兵们开始返程时,已经是第二天的上午了。
有了大量的畜力车辆,还有从日军那里缴获的给养,吴畏倒也用不着急着赶路,带着士兵们慢慢走回去,一路上也好继续收拢士兵,整理建制。
吴畏在辽阳先是收容了三十一师的溃兵,然后又接收了大量的民兵,手里的士兵来源五花八门,但是自始至终,他使用的都是特务营的四连建制,保证了指挥体系的顺畅。
即使是战况最激烈的时候,吴畏手下的四个连都没有被打乱过。
但是从辽阳城下反攻开始,他的这四个连的体系就彻底完蛋了。
因为各连开始反击的位置不同,中间遇到的阻击力度也不一样,进度自然也都不同。击溃了日军阻截的防线后,整个反击过程就变成了一场马拉松比赛,被打掉了斗志的日军一门心思跑,跑到鸭绿江边就能回家,也没人再有心思组织防御。
对于国防军这边来说,则是追上就是胜利。
于是中日两军不约而同的埋头赛跑,自然建制都跑乱了。高速追击中,也没办法整理建制。
并不是所有士兵都能跑完全程,有相当多的士兵在追击中就累倒了,有人摔个跟斗都能睡着,更有一些士兵没有牺牲在辽阳城下的战场上,却累死在了追击日军的道路上。
所以吴畏带人一路行来,除了不断收容掉队的士兵外,还找到了很多战士的遗体。
这些牺牲的战士有相当一部分身上没有明显的伤痕,死因就是在极度疲劳的情况下突然停止运动,导致的猝死。
随着归队的士兵越来越多,战士们的遗体也逐渐多了起来。特别是在日军步兵第一联队最后的阻击阵地上,国防军战士们的尸骨成片的躺倒在阵地前方,很多战士牺牲时还保持着冲锋的姿势。
当时二连在突破日军防线后,急着追击日军,也没有时间打扫战场,这个时候看到从前与自己朝夕相处的战友们倒在了最后一战的战场上,很多人忍不住放声大哭起来。
哭声感染了更多的人,大家想起这一战的惨烈和战友们付出的牺牲,刚刚取得胜利后的喜悦顿时消祢干净,取而代之的是大战之后失去战友的悲伤。
第141章战俘
吴畏对此毫无办法,虽然蓝晓田已经提醒过他,但是显然悲痛没有那么容易抹平,人类丰富的感情能够做出英勇无畏的举动,同样也可以使自己消沉下去,要掌握这其中的平衡并不容易。
说起来,吴畏倒是的确想到了一个办法,这也是他选择回到辽阳的原因,不过这个办法只能用一次,当然要等人全了才能用,而且他还不能确定这个办法的效果。
蕴藏在悲伤情绪中的愤怒在遇到了四连抓获的日军俘虏后达到了顶点。
辽阳反攻开始后,国防军士兵们曾经一度抓获过大量的日军战俘,不过当时吴畏手里的兵力有限,担心分薄兵力,又要保持追击的速度,所以下令不得收容战俘。
没人知道吴畏在下达这个命令的时候是怎么想的,以当时混乱的情况来说,这个命令能够传达下去已经是个奇迹了,就算他还有进一步的说明,也不可能得到贯彻。
所以已经在辽阳城下杀红了眼睛的三连和刚刚在第一步兵联队的阻击下损失惨重的二连不约而同的把这个命令理解成杀死所有战俘。
于是除了四连的连长孙石头认为这个命令不够清晰而拒绝执行,分出两个班的士兵进行受降外,吴畏的手里再没有一个日军俘虏。
吴畏下令之后就带着人追到前面去了,等到察觉到自己的命令被执行成这个样子,已经是返回辽阳的途中了。
他毕竟是第一次独立指挥如此大规律的战斗,缺乏相应的经验,如果不是在返回的途中发现了大量有组织屠杀日军战俘的地点,吴畏还想不起来去琢磨为什么击溃战没有俘虏这种事情。
杀死俘虏这种事情在任何战斗中都可能发生,越是惨烈的战斗就越容易出现。认定这种杀戮的性质也不容易,谁能说得清当时是怎么回事?
但是这种事属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范围,像二连和三连这样干得明目张胆兴高采烈的还真不多见。
二连的连长郭大可还在医院里,带队的是连副许晨剑,三连的代理连长是郭凯森,可以说一个正主都没有。
吴畏拿他们也没办法,一面臭骂两个代理连长害人,一面偷偷让两个家伙带人毁尸灭迹,至于日军怎么会失踪了这么多?吴畏表示自己数学不好,这个问题可以留着给有良心的青年历史学家们混饭吃。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