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一点说,叶知秋不想要这些地方部队的人,连那些落后的器械他都不想要,但是番号可不能没了,没了番号再重建就是扩建新军,哪怕裁一个建一个,给周边国家带来的影响也比顶着原有番号偷偷摸摸的改建大得多。
有了这个原因,叶知秋从前对国会提请裁军的呼声就一直采取默认的态度,以便给地方施压。同时却又授意政务院以研究可行性为名拖延,让决议无法通过。这种大事,政务院不附议的话,国会就没办法通过决议,只能打打话炮过瘾。
但是正因为这件事情一直卡在政务院,所以各种资料都是现成的,现在吴有利翻脸,决议马上就通过了。要不是通过决议的时候,国会必须当面咨询总参的意见,没有这个环节决议无效,吴有利都不想通知总参。
说实话这件事情让叶知秋非常恼火,他这个大总统和欧美的不同,表面上看起来权力巨大,总理和国会对他都没有太多的制约能力,但是实际上,因为他在国内的根基主要集中在国防军将领当中,所以对于地方政权的掌握力度又是非常小的,虽然不至于政令不出京城,但是总统令传到下面走样基本被抵制也是常有的事情,所以还是需要政务院和国会各位大佬发挥在地方的影响力来配合。
因为这种关系,所以吴有利突然发难,叶知秋就很被动,按程序走大家可以扯皮,但是真要皮球踢到了自己的面前,他还真不能掀桌子说不玩了。
吴畏听叶知秋说了吴有利的事情,皱眉想了想,突然说道:“裁军的话,退伍军人怎么安排?”
叶知秋一愣,下意识的回答道:“当然是各自回家……”说到这里,他立刻醒悟,向吴畏笑道:“好主意。”
吴畏苦笑道:“我这也是经验之谈。”
399.第399章进击的危险
吴畏所谓的经验其实也是被逼的,pla几次大裁军,吴畏在部队的时候也听了不少当时的情景,不过当时都是被当成忆苦思甜的例子,用来讲述部队待遇改善的程度。
叶知秋也算是闻一知十的主,立刻就明白了吴畏的意思。载军下来的士兵可不是各回各家各找各妈那么简单,代表平民的国会议员老爷们可以让士兵们享受阵痛,他这个大总统自然也可以为民请命,只是这种感觉怎么好像弄反了?
他很认真的琢磨了一下,向吴畏说道:“国会里应该增设军人议员的席位。”
吴畏耸了耸肩,没有说话。叶知秋又摇头说道:“增加席位不好办,还是要在地方议员的分配上面想办法。”
吴畏无奈的看着叶知秋,说道:“大总统明鉴。”
叶知秋这才反应过来,这些话其实和吴畏说不着,不禁失笑道:“最后真是有点糊涂了。”
吴畏硬着头皮奉承道:“大总统为国殚精竭虑,令人钦佩。”
叶知秋摇了摇头,说道:“你有什么想法。”他看着吴畏说道:“我知道你不愿意操这份心,不过能让军人在国会里发言,对于提高军人地位好处还是很大的。”
吴畏淡淡笑道:“我是一向主张军人不干政的。”然后话风一转,又说道:“不过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退伍的军人可不能算军人了。”
叶知秋立刻明白过来,哈哈笑道,“你这家伙,也学会绕弯子了。”
吴畏笑道:“既然不准备带兵了,总要先习惯一下。”
叶知秋脸上的笑容顿时有点僵硬,看了看他,招手让吴畏来到地图前,指着西北方向说道:“纵观历史,国家富强之时,莫不掩有西域,如今边境不宁,我辈岂可坐视?”
这回吴畏可真有些摸不着头脑了,他看着叶知秋,皱眉说道:“第十二师不是在那边吗?”
叶知秋看了他一眼,说道:“侯硕这个人,我不太放心。”
吴畏无奈的看了叶知秋一眼,他隐约记得十二师的师长叫做侯硕,应该是满清时代的军事长官。十二师的前身是左宗棠麾下大将刘锦棠旧部,当年平定回乱入疆,先是追击白彦虎,后来又平定阿古柏叛乱,条件艰苦,血战不绝,在各清军当中,算是战功最为卓著的一支。
共和国建立后,叶知秋的手一时伸不到新疆去,于是好言安抚当地军政长官,一体留用,当地驻军也改编成第十二师,仍然担负镇守西北边陲的重任。
但是正因为叶知秋对十二师没有实际的掌控能力,所以对于这支部队也一直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除了必要的军饷之外,什么军械补给都没有。一九零一年以后,因为吴畏的到来所引起的军械换代一点也没有扩展到第十二师去。
十二师上下现在还在用满清时期的火枪,只有少量英国快枪,比内地守备部队的汉阳造还有不如,战斗力自然也付阙如。侯硕在新疆一直收缩兵力,实际控制区域只有乌鲁木齐至库尔勒一线。其前哨站发现日军第三师团出现在伊宁后,至今没有找到进一步的线索,对于回疆的控制能力可见一斑。
吴畏倒是知道叶知秋担心什么,共和国对侯硕没有恩义可结,回疆又是天高皇帝远的地方,他是怕武装了十二师后尾大难掉。不过自己又不是总参高官,对着自己发这种牢骚,未免有些莫名其妙。
叶知秋看着吴畏不解的神情,点了一下地图说道:“准备让你带一支部队西下,经回疆入俄。”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