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不败军神_会变的尺【完结】(946)

  但是实际上,吴畏是这个时代很少有的能够理解现代军队特点的人。以国防军如今的装备体系,放眼全球也只有共和国国内才能够提供补充。印度远征军的家人都在国内,补给也要全部依靠国内,在这种情况下,王启年和蓝晓田要是还能把人拉走,除非自带主角光环。

  但是程斌就完全不同了,如果让他主持政务院,为了充分发挥他的能力,吴畏不可能处处监视他。在这种情况下,以程斌的能力,要想偷偷布局给吴畏来个意外惊喜,实在是太容易不过了。

  在这种关系到民族命运的关键时刻,吴畏实在没有信心应付太多的意外。

  听到吴畏断然否认自己的猜测,叶黛看起来像是松了一口气,她看着吴畏轻声问道:“那你准备怎么安排他的将来?”

  说实在的,这个问题现在放眼共和国,也只有叶黛可以当面问出来,而不用担心吴畏记恨在心。

  吴畏沉吟了一下,正常情况下,像程斌这样的失败者不死也只能找个小院养老了。但是他现在还不到四十岁,又有一身的才华,这种下场实在可惜。所以他看着叶黛说道:“我想送他去欧洲。”

  叶黛紧皱双眉,探究地看着他,过了一会才说道:“你想让他去看真实的欧洲?”她说道:“你怎么有信心知道现在的欧洲是什么样子?”

  “我就是知道。”吴畏说道:“相信我,这世界的发展从来没有惊喜可言,一切都是可以预料的。”

  叶黛沉吟了一下,轻轻点头说道:“那样也好。”她说道:“你去安排吧!”

  “你不担心他的安全?”吴畏说道:“现在的欧洲可不适合旅行。”

  叶黛淡淡地笑了起来,“婚礼那天之后,我想了很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我们只能尽力掌握属于自己的那份。”她看着吴畏,“也许你会觉得我很无情,但是我要告诉你,像你们这样的强者,如果把希望寄托在别人的身上,是一件很危险的事。”

  “这真是一个合格的妻子应该说出的话啊!”吴畏感叹道。

  这时内田诗织端着一个茶盘从门外走了回来,于是吴畏停止了有关程斌的话题,向叶黛说道:“秋卫卿已经和我抱怨过印度远征军的花销了,所以我必须想办法把段祺瑞弄回来。”

  第714章后宫四

  国防军的防线现在铺得很开,几乎囊括了中南半岛和印度次大陆。所以吴畏早就发觉自己手里缺乏合适的将领。

  要说起来,段祺瑞这个人打仗的本事还是很强,不亏是能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人。现在他的手下又有蔡松坡和吴佩孚这两员大将,一个精于谋划,另一个悍勇无双。最重要的,这两个人都很擅长练兵。有他们辅助段祺瑞,第七师现在兵强马壮,吊打英印部队毫无压力。

  现在段祺瑞已经是印度远征军的总司令,远征军的总参谋长是蔡松坡,吴佩孚已经荣升第七师师长。

  印度远征军麾下有第七、第十、第十三、十四共四个师的番号,总兵力接近20万人。

  这些人数看起来不小,但是撒在印度次大陆上就不怎么够看了,这也是远征军虽然一直没有遇到对手,但是仍然推进缓慢的主要原因——段祺瑞和蔡松坡用兵都比较谨慎,兵力不足的情况下绝对不肯冒进。

  不是吴畏舍不得给段祺瑞增兵,现在国防军在册三十三个步兵师,总动员六个月后,总参手里直接的可用兵力已经超过50万,就算新兵战斗力堪忧,但是去印度打打酱油,刷刷经验还是没什么问题的。

  实际上就算在从前历史上的第二次大战时,已经建立了职业化军队的各个主要强国也不是拉出一支军队就能打仗的,战斗力也要分等级。更不要说从建立之初就一直经费困难的国防军,要不是经历了日、俄两场大战的锻炼,现在吴畏能拉出两个王牌师都要笑醒了。

  但是平时养兵和真正拉出去打仗的花费是完全不同的。段祺瑞这个人名士风范太重,在他的领导下,印度远征军队对地方虽然说不上秋毫无犯,但是军队的纪律也控制得很严格。虽然所到之处受到的抵抗很弱,远征军报上来的信息也一直对这个结果沾沾自喜。

  但是按吴畏的估计,这和国防军的纪律没什么直接关系。就算段祺瑞在印度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印度人民反抗压迫的渴望也大不哪里去。毕竟在这方面,吴畏还真不觉得自己手下的将领们能比英国人干得更出色。印度人民在大不列颠的统治下见过世面,就算刮地三尺也只是程度的区别而已。既然从前可以坚持不抵抗,现在当然也可以继续忍耐。

  但是显然段祺瑞本人不觉得有这个可能,他对于自己在印度次大陆解民于倒悬很有成就感,所以对于吴畏关于就食于地方的暗示一直装聋作哑,和国内伸手要物资到是来得勤快。

  相比之下,已经就任中南半岛作战集群总指挥的郭凯森就表现得要好得多。

  他充分发扬了从吴畏那里学来的一不怕死、二不要脸的精神,在中南半岛刮得天高三尺,不但解决了自己手下部队的物资供给问题,还额外养了五十万的伪军,缴获的英法武器不够,就上冷兵器,反正战损再高也不心痛。

  现在基本上在中南半岛的国防军已经不怎么亲自参与作战了,清剿地方武装的活,伪军就包打了。

  吴畏对中南半岛那块穷地方从来也没指望过能刮出什么油水来,倒是对在印度发财寄望甚深。没想到现在段祺瑞一直在向中央财政伸手,倒是郭凯森不但自己解决了温饱问题,还能源源不断地反哺国内。倒也很好的诠释了主观因素和客观条件这两者之前的辩证关系。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