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惨绝人寰
缅中东地区原始森林里,一支数千人的残军在此休整,他们就是负责断后的200师。此时200师全体官兵无不疲惫,士兵托着满身的伤痕依靠在树上,从空洞的眼神里可以读出绝望。
王为正陪同戴安澜在林中视察部队,望着颓废的战友,他的心中五味俱全,迷茫,恐惧各种滋味涌上心头。此时前方高大身影是他精神上唯一的寄托,那是戴安澜将军,全师的象征,只要有他在,希望就会存在。此时的王为正寸步不离的跟着戴安澜,只有戴安澜才能让他感到那些许的安全。
但此时的戴安澜将军也是压力巨大,当数万远征军遁入野人山时,日军被甩在山外,扑了一空,随即将所有的怒火发泄在负责断后的200师身上。日军各大主力部队纷纷向200师撤退的方向集结,在后有追兵、前路不通的情形下,为了避免遭受重创,戴安澜将部队带入山林中打游击,并寻找间隙回国。200师这支孤旅就像沧海中一叶扁舟,在风浪中摇摆。200时且打且退,最终在朗科地区陷入日军包围圈。
戴安澜深感这是他几十年军旅生涯来最为艰难的一次,在戴安澜最后一篇日记中是这样写得:余近日多感不适,此尚不为恶,所最怕者是精神之衰老与意志之颓唐,余自问以一寒士,今日竟能上邀统帅之垂青,官兵之拥戴,本应奋发有为,何以竟致意志颓唐,此乃极大之损害,今后非力去此病.不可。而生理之病,乃余素不注重摄生之故,后当戒之!
此时的戴安澜觉得自己就是一头负重超荷的骆驼,只需再加一根稻草,他就被压垮。但是他知道自己无论如何都不能倒下,只要他倒下,200师就全完了。人就是这样,即使身处绝望之地,也总是会把希望寄托给那个最为依靠的人,而此时200师最为依靠的那个人就是戴安澜。
就在这时,也不知道是哪个压抑不住的士兵小声的抽泣起来,这声抽泣就像大坝的宣泄口,进而全师蔓延开来。
“不许哭!”戴安澜大声的喝斥着。然而绝望就像瘟疫一样,怎么也止不住。无论军官们怎么喝斥,这些士兵都在哭泣不止。戴安澜三步并作两步跑上一块高地,用尽全身的力气喊道:“200师的官兵,我的兄弟,你们听我说!”
戴安澜的声音犹如洪钟声音让混乱的场面安静许多,许多士兵停止抽泣看向戴安澜。戴安澜见目的达到,继续喊道:“我知道,现在的情况很严峻,但是兄弟们,我们已经没有退路了。哭是没有用的,敌人不会因为你的可怜而同情,他们会毫不犹豫的杀死我们,我们越是软弱,敌人就会越猖狂。”
说到这里,戴安澜停顿了一下,他见所有的士兵都已经停止了哭泣,都在聚精会神的望着他,戴安澜继续说道:“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个是留下来等死,一个是回国与亲人团聚,告诉我,你们选择哪一条!”
“回国。”“回家。”“第二条。”士兵们参错不齐的答道。
戴安澜接着说:“想想我们的亲人,我们的父母妻儿,兄弟姐妹,他们正翘首企盼等着我们回家,难道你们愿意死在这异国他乡,做一个孤魂野鬼吗!”
“不愿意!”这下士兵们回答的很整齐。
戴安澜又说:“所以为了我们的亲人,我们也要擦干眼泪,就算前方是刀山火海,我们也要趟过去,告诉我,你们有没有信心。”
“有!”士兵们齐喊道。
“大声点!”
“有!”刚刚悲伤情绪此刻被豪情所占据,士兵们无不士气高涨,而支持他们的,那就是满怀的思乡之情。
稍事休整后,200师踏上归国的去路......
本来在远征军撤离后,顾问团是想让戴安澜把部队带到泰国去投奔第六军的。但是戴安澜不愿意往东走,他按照杜聿明的命令往北回国。原因是他还想让200师在第五军的建制下,如果往东走,部队不但不能回国,还会被第六军收编。戴安澜与杜聿明私交甚深,自打他当兵以来,杜聿明一直是他的长官,当杜聿明升任第五军军长时,还把戴安澜从别处要来当200师师长,两人秉性相投,对军事见解更是出奇的一致,名义上上下级关系,实际上二人亲如手足。但熟不知他和杜聿明都已经踏上一条不归路......
此时的杜聿明正在深山老林里转悠,部队初入野人山时得到了短暂的喘息,但是时间一长,杜聿明发现这条路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好走。野人上万年原始积累让远征军彻底晕了,数百年的参天大树遮天蔽日,即使白天走在里面都像是阴天。森林里到处都是潮气,根本就没有干燥的地方。不知积累多少年的落叶让地面像海绵,腐烂的落叶和动物的尸体在森林中形成瘴气,没过几天很多士兵都中了瘴气,出现腹泻,呕吐等现象。没过多久,许多士兵因此死去。
野人山这片无人区有很多野兽,在进入野人山以前,士兵们都仗着自己有枪,即使碰见老虎也敢一搏,但是野人山最可怕的动物不是老虎这些大型野兽,而是那些不起眼的小虫。
野人山里的蚊子都像蜻蜓那么大,蚂蝗挂满树叶,当士兵经过时,它们会粘在人身上吸血,直到把自己吸成一个圆球才落下。士兵走不了多久,就要清理一下身上的蚂蝗,每天从身上拽下来的蚂蝗都有一把,否则真的会被吸干。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