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第二天,李芊芊的眼睛不肿了。
喉咙还是有点疼,倒也不厉害。
又过了两天,喉咙疼也好了。
李芊芊暗笑,果然没事。
看来陈璟学艺不精呢。
不过,陈璟是好心的,李芊芊也是明白的,她并不怪陈璟。
后来她母亲也叮嘱她:“不要胡闹。没有诊脉,看一眼就开药,那是儿戏。况且,你哪里有病?药也是乱吃的吗?”
“不吃的,娘。”李芊芊一再保证,母亲才不再唠叨。
一连又过了六七天,一点事也没有。
在祖母院子里请安的时候,李芊芊也多次遇到陈璟。
陈璟看她一眼,目光有点静,却没有多问她吃药了不曾。
李芊芊还担心他追问,心里担心解释不好,让他多心。见他并不问,李芊芊也松了口气。看来,他也对自己的方子没把握吧?
到了五月十八,二姑姑准备回望县的事。
这几天,大家都在准备礼物。
李芊芊也拿出几样自己的珍藏,送给二姑姑、小表妹陈文蓉。
当天夜里,她练字到了后半夜。后来洗了个热水澡,就睡下了。
半夜的时候,总感觉胳膊和脸上有点痒,像蚊子咬。
“这个时节,就有了蚊虫吗?”李芊芊半梦半醒,挠了几下胳膊,继续睡。
后来不知怎么,越来越痒。她使劲挠,自己也醒了。
醒来之后,只觉得自己胳膊和面颊,痒得钻心,她使劲挖胳膊,恨不能把一层皮揭下来。
第049章转变
陈璟跟着他嫂子,在李家住了十二三天。
大嫂的长兄有两次把陈璟叫到外书房,和陈璟聊天。
话题无外乎是“从医还是读书”。
前代的医学名家认为,医者乃仁术,“医出于儒”,想做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郎中,要先读儒学。不仅仅是为了医书的解词释义,还要学习儒家的“仁”“孝”。所以陈璟先读书再学医,是占了优势的,比土郎中强多了。
然而,随着大梁开朝,有了科举制,儒学似乎有了更好的出路。
并非学医不妥,只是把苦读了几年的儒学,用来钻研医术,有点浪费。
读书,是件昂贵的事。
既然如此昂贵,自然要用在最好的地方。
就像后世,名牌大学毕业生,去大企业就职是理所当然;若非要去小企业甚至自营,外人甚至至亲不是很能理解,觉得是浪费才华。
这个例子可能不太恰当,可大嫂长兄话里话外,就是这么个意思。
陈璟也终于明白,为何他大嫂要回姚江住这么久。
她还是希望有个人劝劝陈璟。
女人在这个年代,以男人为天,顶礼膜拜。作为女子,她的话在世人普遍的认识里,是“妖言”“无知”。
她的劝说,怕陈璟听不进去。
而她,又不喜欢旌忠巷那边的人来教育陈璟。在李氏看来,陈璟就是七弯巷未来的家主。不管他兄长回来还是不回来,陈璟都要支撑门庭。
他和旌忠巷的地位是相等的。
他没有必要受旌忠巷人的指点,在气势上输了旌忠巷一成。
这是李氏的小见识。而她自己娘家的哥哥,她从感情上偏袒他,而且又是亲戚,陈璟和她的长兄不存在门第关系,气势上就没有强弱之分。
这样,不会削弱陈璟的男子汉气概。
对于大嫂长兄的劝说,陈璟也是认真对待。
“……还是想从医。”陈璟很明确表达了这个观点,没有敷衍了事,胡乱答应什么。
他的主要观点,是“医者乃仁术,虽不能匡扶社稷,却可以济世救民”。况且,他擅长从医。
大嫂的长兄,并不是思想冥顽之人。对于小辈,他也是鼓励多于苛责。
陈璟不是李氏子弟,他的前途如何,与李氏一族的兴衰无关。见陈璟不肯听劝,李大郎也只是说:“这事,还是得慎重考虑。”
然后就把陈璟的意思,转达给了陈璟的大嫂。
李氏听了,心想:“央及倒是执迷。也不能狠劝。劝得狠了,他反而离经叛道。不如顺着他一年半载,兴许他哥哥回来,能劝动他。现在要稳住他,免得他偏激走了歪道。”
她心里,就没有再使劲阻拦的意思了。
旌忠巷那边,还是要遮掩一二,以免他们认为是李氏教坏了陈璟。
心里有了这样的打算,李氏松了口气,以往的担心也放下了几分。
过了几天,李永容把马球赢得的银票交给李氏,李氏错愕不已。
一共三千五百。
这其中还是李永容的,凑了个整数给陈璟。
看着这三千五百两银票,李氏惊愕之余,也有了点欣喜。
“……你真的帮着他们打赢了马球?”李氏问陈璟。
陈璟点点头,道:“运气好。我只得了一球,剩下都是他们的。八哥厚道,分给我银票,我是不太好意思拿着的。大嫂你收着吧。这钱补贴家用,别替我存起来,反正不是我的。”
李氏还仔细问了问到底怎么回事。
可是她从来不看马球,规矩不太懂,说了也不明白。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