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王李定国再次抬头,望着墙上所挂的拓写的《天生碑》记,为自己故去的兄弟蜀王刘文秀壮志未酬而身先死而遗憾,也更感以往之非,是以常注目于此,既为缅怀,亦为反醒警诫。
虽然心中也急于进取,但身处其境,李定国才知道朱永兴所说的经营大于战事,以及当初蜀王刘文秀顶着非议,驻足于此的原因了。最大的敌人不是收缩于重庆一带的清军,而是在随处都是人烟稀少的川境内推进所需要的粮草物资。
如果要加快经营,首选却不是雅州这稍嫌偏远的地方,而是成都平原。那里地势平坦、河网纵横、物产丰富、水系发达,自古就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只要初期的粮草物资供应得上,那里开垦的荒地在第一年就能打出粮食,按照一年两熟计算,也就不再需要向政府伸手。
当然,这从雅州直跳到成都,完全靠水路联通,还要提防清军再度来犯,确实是有风险。但综合整个川中形势,这个风险是值得冒的,也有应对之策。
李国英兵败雅州,又在嘉定府中伏身死,川中清军的实力受到了很大的损失,多数都撤往重庆,归于高明瞻指挥。成都清军本就不多,见到高文贵所率的明军前来,便弃城由德阳、绵阳撤到了江油。
川北一地,清兵盘踞最久,人民受害尤惨。且夔门未开,蜀喉尚梗,保宁昔称僻壤,今惟此一线羊肠,竟作三巴孔道,既要供应重庆清军,自然难以在凋弊的川北驻扎大量的军队。
四川巡按郝浴也曾经主张收取成都平原垦荒屯田,以蜀粮养蜀兵,可是垦荒屯田除了兵力保障地方安定,还需要先投入大量粮食、种子和耕牛、农具作屯田之本。没有清政府的财政支持,垦荒屯田的想法终究成了画饼充饥。
所以,能够进攻成都的清军不是川北那些象征性的少量驻军,而是秦、蜀接壤的重地,广元的清军。无论运输向保宁还是重庆的粮草,清军都是在广元装船,然后顺流而下运输到前方。
若攻成都,清军肯定会从广元出发,沿着嘉陵江直奔剑阁,在剑阁弃船改行陆路,走蜀道从剑阁直奔江油,然后到绵竹,突入川西平原。就短期来看,清军想反攻成都,在兵力和物资上是难以进行的。而雅州距离成都不远,水路又畅通,无论是调拔物资,还是增派援军,都比清军更为快捷方便。
……
第一百四十三章 移外充内,以内实外
攻破重庆,连通东西两川,从形势上来看是最理想的结果。但在朱永兴看来,一是力有未逮,二是原属大西军和大顺军的两部过早会合,并非特别有利。起码在他使夔东十三家大部归心之前,这么急于捏合矛盾很深的两部军马,反倒容易搞了乱子。
朱永兴并没有直说自己的这种担忧,但却向晋王李定国透露出自己的意思。对此,李定国心知肚明,因为暗合他的心意,也便遵照执行,将拓展经营的方向主要集中在北面。也就是说,他在北攻保宁(阆中),东联夔东十三家出战湖北的战略设想中,重点选择了前者。
这与当初蜀王刘文秀的构想比较相近,“期于水陆分道,力恢陕、豫,略定中原”。而“奏肤功以绘麟阁,期与诸将士指顾计之”又何尝不是李定国心中所愿。
成都若能有两三万移民,只要休养生息一年,大军便可北进;在这一年的时间里,由雅州向成都缓步开拓,也必能连通两地,根基大固。嗯,这不是普通的连通,而是沿途有村镇,村镇内有百姓居住,外有百姓种的田地,路上有巡逻的明军,县治中有地方官吏……这已经是真正的占领,并使地方恢复了生机。
憧憬着未来,晋王李定国已经再生不起与朱永兴抗衡,替永历争权位的心思。只要朱永兴能手下留情,让永历得善终,这便是他最感欣慰的期望了。他相信朱永兴能够信守承诺,因为到现在为止,朱永兴还没有食言的时候。就连李定国曾经认为不过是宣传之语,不必当真的事情,朱永兴也做到了。
让入川的明军将士在达到成亲的条件后娶上媳妇。当时没有多少人把朱永兴的这个承诺当成真事儿,与此类似的口号历史上曾经被人喊过千百遍。什么“打下某地,有钱有粮有女人”、“跟着老子干,吃香喝辣”等等。不过是煽动人心的话语。成与不成又有什么关系。而朱永兴却在百忙之中记着自己说过的话,并且认认真真地将其落在了实处。
不说入川以来滇省钱粮的大力供应。单说这件事情,便会使将士归心,感恩戴德。至于永历,除了那些想借其恢复所失的权位和官职的家伙,谁会为其而奋起一战?相反,如果谁想对朱永兴不利,倒是有太多的人会拼命维护。
既然已经看清了这一点。晋王李定国倒也心安了。不是他不肯做一个全始全终的忠臣,而是大势如此。朱永兴的才能、智慧、魄力、勇气胜永历百倍千倍,无人能敌,走到今天确是个人努力。而非侥幸,象别人所说的“天降圣人以救华夏”也不为过。
“王爷。”亲兵队长走了进来,躬身行礼,打断了李定国的思绪。
“何事?”李定国开口问道。
“几位将领前来询问那些女子之事,还请王爷示下。”
李定国不由得笑了起来。这是为自己手下的兵来争媳妇的,若是不定下个章程,日后还真是够麻烦。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