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华和冯锡范不由得快速对视了一眼,对朱永兴消息的灵通,感到很惊讶。
对于施琅,朱永兴可是比郑家更加重视。清军广东水师被击败,下一个对手便是福建水师,而福建水师中的施琅无疑是朱永兴比较忌惮的。幸好施琅还只是同安总兵,还没有成为福建水师提督(康熙元年,清政府在福建建立水师,设置水师提督一名、总兵两名,这是清朝组建的第一支水师部队)。
“不过也不必妄自菲薄。”朱永兴话锋一转,目光在陈、冯二人脸上扫了扫,说道:“如果联合打击福建水师,或者重点打击施琅,可有胜算?”
思维跳跃得过快,陈永华和冯锡范都是一愣,然后便思索起来。
从总体上看,郑家是海军强于陆军,特别是南京一役后,精锐陆军损失惨重,面对闽省的清军和水师,几乎丧失了登陆进攻的能力和信心。但现在情况有所变化,闽省清军既要防范金、厦的郑军,又要抵挡东征的明军,力量必然分散。而郑家少了广东清军的威胁,再联手南海舰队,击败清军福建水师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第一百七十章 瞻前顾后
福建水师一败,东南再无威胁,郑家便可放心出击。闽省有耿逆,陆战或许没有把握,但浙江呢……
陈永华和冯锡范都想到了这以后的前景,好处多多啊!特别是施琅还是郑成功非常痛恨的家伙,郑家水师的强敌,灭了他以免后患,还能报仇雪恨,何乐而不为?
联合,没错,岷藩口中又说出了联合二字,依然是把郑家当作盟友,当作外人。但陈永华和冯锡范却不能这么答应,徒惹话柄。陈永华是正统读书人,自不必说,冯锡范爱弄权,却也不是无脑之辈。
“殿下谕令一下,我军定奉令而行,即便有些困难,也当努力克服。”这回是冯锡范表示恭谨,显然,他是赞同这样对郑家有利的行动。
在沿海迁界的初期,确实给郑家造成了很大的麻烦。经济封锁,断绝海上贸易往来,大陆货物的出海渠道阻塞,使郑氏集团既不能获取大陆的商品和军用物资,又无法向沿海居民征收粮饷。而台湾新定,开拓之初,不仅无法从中获得物资,反而要从外面输入,以度过这最初的阶段。
单纯的陆上封锁策略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并不能保证完全切断郑军的一切对外经济联系,更何况时间一长,其陆上封锁也会渐渐懈怠。但目前来讲,郑氏集团确实面临着粮饷供应的困难。
朱永兴却是意味深长地一笑,“下谕令啊,孤可不敢随便,若是扫了面子,可不是孤一个人的事情。”
陈永华脸一红,赶忙说道:“殿下言重了。”
朱永兴淡淡地扫了二人一眼。说道:“清廷已调满蒙八旗南下,一场大战离之不远,不遵号令的话,势必重蹈当年晋王两攻广东之覆辙。谕令孤王不会下。若还自认明臣。若没有私心自用,那便自己努力吧!”
陈永华和冯锡范并不知道这最新的情报。面色一愕。满蒙八旗,到底还是压在很多人心上的一块巨石。虽然在攻取江南的阶段,满蒙八旗已经露出颓态,几乎是全靠着几个铁杆汉奸才取得了胜利。但八旗强悍的印象还是深深印在了很多人的心里。
“殿下,不知这满蒙八旗何时来到,将赴何处加入战场?”冯锡范小心翼翼地问道。
“一个月后吧,估计将赴闽省,与耿逆合兵。”朱永兴很自信,又很轻松地说道。
这样就不好办了。陈永华和冯锡范对视了一眼,心思差不多都想到了一块儿。大战要爆发。这个时候郑家出兵潮州,并要夺取闽省之地,是不是不太稳妥啊?两人一时间没有说话,等到抬头。却看到朱永兴一脸鄙夷的神情。
“清朝若能信儿,则为清人;果不信儿言,则为明臣而已。”这正是郑成功说过的话,而清廷多次招抚(郑方称为“和议”)之所以失败,正是因为只给他高爵厚禄,决不答应给他相对的独立性。在这种条件下,郑成功只能做一个“明臣”。
“无三省,则舍我而忠于彼;将有三省,即弃彼而忠于我。此皆拂情影借之言,知非足下之心也。”清廷总督李率泰的批评也是一针见血。郑成功首先着眼的是维护以自己为首的郑氏家族和东南沿海部分汉族绅、民的利益,当清朝危及到这一集团利益时,他只有站在比较软弱的明朝一边,借明朝的名义展开反清斗争。
在明清两边摇摆,郑成功在行动上就未免进退失据,只顾眼前捞一把,而缺乏长远之计,也缺乏在陆地上与清军大规模作战的信心。
顺治十一年,永历八年冬,郑亲王世子济度统满、汉军南下福建。面对清军的迫近,郑成功不敢应战,拆毁漳、泉二府属邑的城墙和房屋,放弃业已恢复的漳州、泉州两府属县,把兵力集中到海上。而郑军收复漳、泉二府属县不到一年,漳州府索派饷银多达一百零八万两,泉州属县也达七十五万两。敌来时却不加抵抗,撤退时又夷为平地,弃民众于敌手,其后果势必失去民心,使自己立足之地越来越小。
郑家还真是差不多的心思,瞻前顾后,想取利又怕风险。朱永兴的鄙夷不是装出来的,而是真的瞧不起。
陈永华脸更红了,这个岷殿下真是够可以的,又是揶揄,又是鄙视,可把郑家的脸毫不客气地打了。唉,没办法啊,郑家更自信的是海战,在陆地上与清军,特别是满蒙八旗争锋,实在是——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