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用反间计之类的手段除去施琅,当然是本小利大的好事。朱永兴没有把握,但觉得可以一试。四大臣辅政,特别是鳌拜当权时,极力扭转顺治朝的汉化趋势,再行重满轻汉的愚蠢做法,施琅虽然暂获提拔,在历史上却也是几番沉浮,甚至在京师闲置十几年。
之前模仿吴三桂的笔迹,搞出了一番混乱,现在朱永兴觉得还可以故伎重施。作为少数民族,清朝统治者对于汉人的心理情结是难以消除的。而这,恰恰是这个并不复杂的计策能够成功的基础。疑心,只要疑心,便得不到重用,这就差不多够了。
“殿下身份尊贵,万金之躯,这生活起居不可过于简陋,身边亲卫侍者亦是太少。”易成见朱永兴放下笔,瞅着是个空,忙旁敲侧击地说道:“如今奄有三省之地,又有海外之基,不比创业之初,适当排场,还是要讲究的。”
朱永兴愣了一下,认真一想,也就明白了易成的本意。移跸之事并未确定,他便没有带着家眷随行,身边不过寥寥几个侍女。正因为阿珠、龙儿不在身边,易成便想趁此机会塞几个汉家女,为以后作铺垫。说到底,还是阿珠、龙儿的异族身份让易成等人觉得是个障碍。其他的什么亲卫、排场,不过是个掩饰,并不是重点。
“以后再说吧!”朱永兴微微一笑,说道:“形势确有很大改观,但亦不可骄傲自满。初至一地,大事尚未完成,便搞什么排场之类的,殊不适宜。”
“只是这——”易成还要开口再劝,朱永兴已经摆手制止,岔开了话题。
……
整个抗清的形势确实大为改观,西南明军的崛起,给清廷制造了很大的压力。四大辅臣接掌朝政,一番清理改动之后,开始着力于军事。大举用兵便意味着钱粮的充裕,清廷不顾天下残破、民生艰难之现实,议派练饷;而被正式下旨废除的圈地之政,因为顺治死后,各势力的重新洗牌又有发生。
只要顶住,只要坚持。清廷便会把财政压力转嫁于民,苛政之下,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奋起反抗。清廷的暴敛残民,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也加重了统治地方的压力。为朱永兴所鄙夷。
在田地上加税。从贫苦农民嘴里抠食,既愚蠢又低效;得之不多。且难以持久。而沿海迁界,不仅抛荒了大量无法征税的土地,再加上对外贸易、盐课、渔课、商税等的损失。朱永兴不知道清廷是缺钱,还是在扔钱。丢了西瓜捡芝麻。似乎只要这个评价最贴切了。
而朱永兴领导的明政府采取的则是截然不同的政策,对农民的赋税是一降再降,并不以此作为财政收入的重点。而商税、矿税、盐、茶等,整个份额却是逐年增加。从滇省开始,没有了官商勾结,也就没有了收税的障碍。至于士大夫阶层的利益,近乎是一张白纸的滇省。自然是不用太考虑的。
除此之外,再向上几次对外掠夺,海贸的兴盛,财政的组成便自然而然地发生了变化。几千年来以农税为主的模式正在发生改变。当然,随着土地基数的增加,总额还是有所增长。
其实呢,两种敛财方式从根本上来讲,一个是立足长远,一个是急功近利。但清廷显然不清楚,西南明军已经不是一次两次大战,一年两年时间可以彻底解决的对手了。
对陈永华和冯锡范释放了或真或假的烟幕,并没有做出绝对的承诺,朱永兴便把目光集中到明军的东征行动上。毕竟要把广州作为政府所在地,一个相对安定的环境是不可或缺的。
北面的屏障似乎不用太担心,江西绿营很弱,防守省地都力有未逮,哪有力量攻入广东?而东面,闽省清军的增援部队已经进抵梅州,战斗不可避免。
战斗虽然不可避免,但以目前的两军态势,明军取胜的把握很大。因为闽省清军有金、厦的郑军牵制,以及驻地远近的关系,只来了一万多,与梅州清军会合后,也不过一万六七千人。说到闽省清军,同样因为藩王的存在,军队有互不统属的弊端。耿逆藩兵主要在福州一带护卫藩府,福建总督驻漳州,除直属部队督标外,也能号令一定的兵马,再有水师、绿营,想要统一行动,并不是一个人说了算,总得经过会商。
而增援广东的清军便是一支混合部队,有藩兵数千、督标若干,以及绿营。这支部队在得到广州被攻克的消息后,认为内外夹击的计划已无法实现,明军在短时间内连下重城,兵力应该很雄厚。所以,在梅州驻足不前,一面向闽省请求增兵,一面加强城防,准备在此扼守住入闽门户,阻挡明军的继续推进。
倚城固守,这是一个相当正常的思路和战术,但对明军来说,有火炮,有坑道爆破,攻坚已不是什么难题。清军窝于城内,正是聚而歼之的好机会。
梅州战役还未打响,前方的情报已经加急送来,这对朱永兴来说,是值得欣慰和放心的。梅州、潮州一下,则移跸之事便可进行,家眷亦能从昆明迁来。至于南下的满蒙八旗,明军的设想是夺取梅州后一面休整补充训练,一面囤积弹药物资,然后在梅州城下先以防御挫敌锐气,杀伤其有生力量,最后再伺机反攻。
当然,如果水师能够提前结束休整补充,便会实施牵制行动,将水江水师送入长江与十三家会合,并在江浙沿海实施登陆佯攻。至于效果,因为不好预测,所以把重点还是放在迎击满蒙八旗军上。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