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惶恐,臣有罪。”马宝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
“汝有何罪?”朱永兴摆了摆手,说道:“朕确实有废除世袭罔替的想法,但也不是绝对的。为人父母,总有替儿孙们积攒家业,打好基础的心思,这不足为奇。可因此却也让儿孙们有了不劳而获,坐享其成,成为绔纨浪荡子的机会。说到底呢,朕是希望这后辈一代比一代强,却不想他们成为除了吃喝玩乐,什么也不干不成的废物。”
“陛下圣明。”马宝苦笑了一下,说道:“微臣愚钝,思不及此。”
“圣明不圣明的,这得看史书所述,听百姓所说。”朱永兴呵呵一笑,说道:“军制改革呢,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朕在这里给你简单说一下。士官,尉官,校官,将官,这是四大分类;到了将官一级,又有少将、中将、上将;而上将又可分为一星、二星、三星,直至五星。若是再往上,朕也不怕再设元帅之军衔。你呢,抛开爵位,现在是何军衔?还不赏之功,差得太远了。”
“微臣想差了,请圣上责罚。”马宝起身深躬,以示谢罪。
“责罚就不必了,你也没有什么罪过。”朱永兴很宽宏地摆了摆手,停顿了一下,从御案上拿过一柄如意,笑道:“嗯,这便是朕赏你的。莫要存了别样的心思,好好带兵打仗,建功立业。你们这些老将啊,朕还指望你们日后独当一面呢!不到爬不起床的时候,你们就得给朕出力,想偷懒儿,门儿都没有。”
马宝跪倒在地,叩头受赏。朱永兴这一番话,说得诚恳,说得真挚,玩笑中又带着鼓励和期盼,至此,他算是完全放下心来。
第七章 思想理论,倭国来使
封建的君臣关系在作怪,这是朱永兴的第一个想法。但在深思之后,却发现并不是那么简单。魏王马宝的心思只是开始,以后还会再出现类似的人,归根到底,应该是传统的中庸思想在起作用。
中庸思想如果作为一种道德修养,当然无可厚非。但如果在官场、职场蔓延开来,成为一种准则,则是百害而无一利。就长远来看,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公司的发展进步都离不开勇于担当、勇于负责、敢于创新、不甘平庸、想有所作为的人才!而中庸之道却会造就出平庸至极却能谄媚,老老实实却不思进取,敢于担当却遭到打压的恶劣风气。
当然,一种积极进取、勇于承担、是非分明的民族性格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形成的,但要使国家保持活力,使民族屹立不倒,这种性格又是必须的。
大力提倡,则势必要与旧传统、旧思想决裂并斗争,现在这个时候到底合不合适呢?或许以实际行动给人们树立榜样,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目前来说更合适。
但这还不够,远远不够,提倡并鼓励一种思想或事物,总要有理论的支持。朱永兴认为早晚应该拿出一种能令人信服的系统而严密的理论,来使人们接受,并按照这种思想准则去做事。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朱永兴觉得不必另起炉灶,再搞一套哗众取宠的这个主义,那个主义。其实,完全可以从中华文化入手,学会并掌握一个简单的分析判定方法。来解决理论问题。
扬弃,这个哲学术语,进入了朱永兴的脑海。所谓扬弃,即抛弃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保留和发扬积极的东西。既不是将已有的一切推翻重来。也不是要盲目地继承一切。
不能简单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不能犯片面性和绝对化的错误。说起来很正确,很好懂,但在实际做起来却并不容易。很多人把扬弃视为妥协和投降而加以篾视,他们把自己看作是学派不屈不挠的代言人,认为自己代表着必然会到来的未来、绝对真理和优秀的道德观念。由此而产生了一种几乎是病态的猜忌心理和强烈的自以为是的思想。
朱永兴现在要解决的是国内的思想。要提倡的是对中华文化思想的批判和吸收,实践中华文化非常基本的价值。换句话说,就是要打破什么孔孟之道、墨家、法家等学说的局限,只将其中的精华提炼出来,形成中华文化和社会现代化相结合的一个学术思想流派。
思路明确了。事情也就很快会确定下来。朱永兴作为皇帝,不必事事都亲自去做,他的身后有一个强大的团体,他的手下有经纶满腹的智囊,有下笔千言的文胆,如何策划、实施,并如何掀起这股思潮,这些人会处理得井井有条。他所需要做的便是借助自己的名望和地位。登高一呼而已。
当然,必要的戏还是需要朱永兴领头来唱。在政府资金还有些紧张的情况下,由皇室出资修建的七贤祠开工之日。朱永兴率几位高官亲临奠基,表示了高度的重视。
七贤祠,顾名思议,就是诸子百家中最具有代表性,其理论之中具有现实意义的七位大圣贤供奉之地。他们是孔子、孟子、韩非子、墨子、老子、孙子、鬼谷子,涵括了儒、法、墨、道、兵、纵横各家。
作为不可缺少的手段。朱永兴御笔亲题,《国事》作为第一家区别于以前朝廷邸报的报社开张了。首先便是介绍这七贤学说的文章。在提振华人的民族自豪感的同时,并逐渐掀起了研究和讨论的风潮。
提倡加引导。继承加批判,属于本民族的、适合现在生活的思想体系才会慢慢形成。没有思想,人云亦云,迷茫徬徨的民族是无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且向外辐射自己的文化影响的。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