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朱永兴不愿意有什么派系,也一直试图用明军这个统一概念来淡化军队的根源问题,并通过一系列的办法来稀释或融合各部队的组成。但他也知道,一些厚此薄彼的平衡是必要的,比如给刘体纯以亲王爵位,便能使大顺军出身的军将没有被歧视的感觉。而原吴军出身的,同样也应该因为吴三桂位居高位而如此。
显然,对于明智的臣子来说。让君主不猜忌是最重要的事情。如晋王李定国,便在关键时刻表明立场,只以保全永历为底线;如吴三桂,虽然在参谋总部供职,女婿又独领一军,也小心翼翼地少联系。特别是涉及到荡朔军的军事安排时,更是谨慎异常,唯恐皇帝以为他心中有私。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数支出身不同的军队都想方设法在淡化自己原来所属的阵营。大西军出身的如此,以免再被人称之为“贼”;大顺军更如此,甲申之乱始终是他们所最避讳的事情;吴军也一样,毕竟曾为满清征战,攻取了不少地方,杀害了不少原来明朝的官员和子民。在这样的心理下。服从便是唯一的选择。这使得朱永兴能够通过不断向各部派遣讲武堂毕业的军官,或者打乱调拔出身不同的军官,来达到牢牢控制军队,并且使各支军队逐渐淡化或遗忘原来的历史。
晋王李定国和郑王刘体纯不仅是明军的两位高级将领,还是位属于两大农民军的代表性人物。但两人都尽量撇开历史,以目前的身份进行会面的商谈,所涉也尽量是军务。
“以我军的兵力,应该可以做尽歼敌人的布置。”刘体纯是一军之长。亦位列一字王,在理论上他与晋王李定国是平等的。所以他可以较为客气但却不必卑下地提出自己的建议。
此次联合作战,如果不指定主帅,而指望着融洽协商来得出统一的决定,那就是朱永兴的无知了。但两方的爵位使他又不好定高定低,便采取了一个折衷的办法,由他直接派出了类似钦使的总参谋部的鲁国公祁三升。以三人军事团的性质来统一指挥权。
晋王李定国显然也同意刘体纯的建议,三面据险、俯扼清军的态势固然有利,但却使清军有后撤之路,攻克保宁自然最为把握,但战果却不敢奢望。
“依本王看来。只须分兵两个师,便足以北塞葭萌关,东塞梁山关,彻底切断清军逃入陕西的退路。”李定国表示了对刘体纯的赞同,“保宁清军不过两万,我军攻城的兵力亦两倍于敌,择其薄弱主攻,必克之。”
“大包围,但攻城时不分兵?”祁三升明白了李定国的意思,也就是不以歼敌于保宁为目的,而是把战场扩大,使清军逃出保宁也无路可退,“这倒是稳妥之道。其实呢,我也希望一举歼灭清军,勿使清军窜入陕西。但圣上向来持重,以求稳为主。当然,圣上亦嘱咐过,有战机则要抓住,二位王爷都是久经战阵的名将,前线情形瞬息万变,不必拘于计划。”
“圣上英明。”刘体纯向东拱了拱手,然后询问道:“那国公的意思?”
“既然两位王爷都这样判断,我自然不反对。”祁三升笑着说道:“若是二位王爷意见一致,我便只带耳朵,不带嘴巴;若是二位王爷难以决断,那我便自不量力,说上几句浅陋之见。”
“呵呵,国公过于自谦了。”晋王李定国并不因为祁三升曾是自己的旧部,而有丝毫的怠慢和托大,毕竟祁三升是从总参谋部下来的,或许还是朱永兴亲自叮嘱交代过的,或许身上带着密旨之类的东西。
“不是自谦,是圣上这样说的。”祁三升轻轻摇了摇头,郑重地说道:“圣上虽屡经战阵,且睿智英武,却时常说起遥制指挥的种种弊端。所以,大计划往往较为粗疏,便是留给前线将领灵活应变的空间。”
“圣上真乃千古明君。”晋王李定国恭维了一句,委婉地说道:“原定的北伐总攻应在明年春天,不知现在是否有所改变?”
“确实有所改变。”祁三升拍了拍桌上的地图,指点着说道:“物资囤积的速度比预期的要快,若说是总攻,其实现在就已经开始了。江淮、山东形成夹击之势,沿运河北上;西南先取保宁,再兵逼汉中,介时再视清军调动,伐朔军可投入陕西或河南战场;以胶东为基,向辽东进兵,先夺岛再上陆,主攻方向可能是在旅顺……”
随着祁三升的讲解,整个大反攻的态势在晋王李定国和郑王刘体纯的眼前清晰起来,让他们知道西南战场对于全局的关系,以及如何能更好地策应作战。
第四十五章 大反攻
春破耕种,秋破收获,在军事上向来是作为一种消耗手段而使用。但明军于永历十七年(康熙二年)秋发动的却是一场规模宏大的反攻,从川北、两淮到山东,再到辽东,烽火重燃且更加炽烈。
征朔军由镇江出动,沿高皇帝的北伐故道沿运河西岸推进;荡朔军由南通向西攻击,于运河东岸旋而向北,形成了两军隔运河呼应,继续北进的态势。
灭朔军兵出芜湖,殄朔军由九江而出,两路大军的进攻矛头直指重镇合肥;伐朔军主力由襄阳出动,作出兵进河南的姿态。
山东战场在得到了破朔军的增援后,开始展开大行动。剿朔军由潍县(现潍坊)兵逼淄川(现淄博),威胁省会济南;破朔军主力则由即墨出发,向沂州(临沂)进兵。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