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求一开始便尽善尽美,这本来就应该是一个长期而不断改进的过程。朱永兴也不会一开始便放开过多的权力,并不是他舍不得,而是没有人会做得比他更好。
自信,穿越者的特有品质。别说是现在的朱永兴了。哪怕是穿越成一个乞丐,也定要改天换地,得谁踩谁,美女成群……
“任何大明公民,如未经国法裁定,皆不得被监禁、没收财产、剥夺法律保护权、流放或者加以任何其他损害……”
法治国家的第一步吗?朱永兴仔细审看良久,缓缓拿起玉玺,郑重地盖了下去。
总理处的主管查如龙张了张嘴。略有些无奈地苦笑了一下,躬身恭敬万分地接过了这旨诏书。
十三世纪的英国法学先驱布莱克顿在大宪章确立数十年后就写道:“国王不能屈从于臣民,但必须服从上帝和法律:因为是法律制造了国王。”
现在。朱永兴不必服从于上帝,但此纸诏书一下,则在书面上形成了“王在法下”的理论依据,使大明真正走向了“法治社会”。
说到法治社会,便要严格它的定义。中国古老的法家学派的法治,是以君权为基础的。跟现代以人权为基础的法治,有很大不同。首先便是不能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其次则是君主和官府并非依照法律而是按照自身意志施行统治。
另外,法治跟政治修明不可分。一旦政府官员颟顸**,法律反而产生毒素,成为迫害善良守法人民的一种残酷工具,结果形成暴政,官逼民反。
所以,法治的本质在于政府守法,即为狭义法治。政府守法意在防止权力专断,能通过公开、稳定的规则为民众行为作出有效指引,进而提供生活的确定性和可预期性,使人们能合理安排和规划自己的生活,实现法律之下的自治。因此,在朱永兴看来,法治类似于诚实,政府不守法则类似于诱骗,违背了公民当初的守法预期。
“不过是没有了生杀予夺的权力,朕亦不是滥杀之人,倒也不必可惜。”朱永兴长长地吐出一口气,指着旁边的板凳示意查如龙坐下,沉吟着说道:“国家法律愈发达,法治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的作用越重要。这不仅有内在价值,还有外在功用。借助丰富的法律,有效地贯彻执行和依法裁断,会促进经济交往的稳定和繁荣,能化解大量的社会纠纷和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和基本的公平正义。”
“万岁天纵聪明,学识卓越,目光远大……”
“但朕并不精通法律条文。”朱永兴笑着摆了摆手,“躬亲断案吗?朕可不去丢丑。”说着,他的脸沉静下来,沉声说道:“从小处看,法治能维护社会稳定;从大处说,能推动国家的崛起和富强,甚至能保几百年不出现大规模的政治动荡。”
查如龙似懂非懂,虽然也知道自古以来所说的“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但这不过是个说法,也真有什么特别的例子。至于法治所能起到的作用,他听着有点悬,不是有点悬,是不太相信会有这么大的作用。
其实朱永兴说得并不过分,在大规模商业交换和工业制造的时代背景下,法治在英国的发展历程中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借助以法治为核心的政治治理方式,英国几百年来没有出现过大规模政治动荡,更推动了英国的崛起。
昭武元年,圣旨下,也许没有太多人会往“王在法下”这方面去想,而是认为这是在弥补前朝弊政,比如锦衣卫、东厂、西厂之类的枉法恶行;或者是在给来源复杂的大明官员将领宽心,让他们不必过于担心朝廷会算后账。
认识的偏差不要紧,毕竟人们还停留在封建社会,还为国家中兴、君主贤明而欢欣鼓舞,谁也不会想得太远,更不会想到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后的事情。
时间,也只有时间才能让人们深刻领会其中的深意,也只有真正的贯彻执行下去,才能让人们知道时代已经完全不同了。
第一百零九章 官员任用
最近身体不好,状态也差,请大家多多谅解。
********************************************************************
新年依始,昭武纪年作为了新王朝稳固并进取的标志,正式载入史册,“想当年哪……”、“那还是昭武年间的事情……”老百姓常用的口头语,便从此改变了。
尽管恩科很快便要开了,但官员的任命和派遣一直没有停止,朱永兴实在是有些信不过靠科举选拔上来的文官。书院里毕业的,南方老光复区的,或者是受过专门培训的,或者是有实践经验的,不管你是不是科举正途,不管你是不是有功名在身,大量的官员都被派往北方任职。
但无论怎么说,这些官员都是知识分子,这点是不用置疑的。而作为明代的知识分子,能够矢志不移,不受任何压力的驱使,始终如一者是凤毛麟角的。任何时代的知识分子,能够顶得住生与死考验者,就不同凡响了。然而,能够再顶得住高官厚禄、花翎顶戴,抑或恩情和相知的诱惑者,更是万里挑一了。知识分子最大的弱点就在于太想侍奉当朝者,如果当朝者给点颜色,他就会肝脑涂地。尤其是那些未入仕者,更是觅机会过一回官瘾。
在这种思维状态下,无论是哪个朝廷,即便是清廷,也会吸引很多的读书人为其效力。而就朱永兴来说,这样的知识分子也是最容易收服的。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