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曾经看了之后很欢喜,称赞道:“真是个度支郎才。”
几个台阶跨上去,杨国忠就成为了监察御史,而且升迁速度根本停不下来。
杨国忠走的是杨玉环的门路,本与李林甫无关。但是李林甫看中他得到皇帝的宠信,并且办事狠辣,在构造韦坚等人罪名,欲动摇太子之时,将他拉拢过来,与吉温等酷吏一同负责操办。
对于一手遮天的李林甫,杨国忠是畏惧的,畏惧之余,很想投靠,得了办韦坚之狱的机会,自动投了上去,心甘情愿地当了李林甫的爪牙。
杨国忠是个聪明人,陷害韦坚皇甫惟明不在话下,清理李林甫的敌对势力义不容辞,但是杨国忠自己心中跟明镜似得,自己最大的靠山不是别人,而是杨玉环,皇帝宠信自己是这个缘故,李林甫看重自己也是这个缘故,而他原本就是个小混混出身,心态很简单,只要能够享受富贵荣华,拥有权势就行,而只要得到李林甫的提拔以及黄碟宠信,何愁官路不能畅通。
胆大心细的杨国忠青云直上,不到两年就成为炙手可热的人物,但是吉温的突然暴毙让杨国忠虚惊了一场,在长安城中竟然有人可以神不知鬼不觉杀掉吉温,怪不得李林甫夜里睡觉都要换好几个地方,自己为李林甫陷害了很多人,自然也要多加提防,长安城的大多数人认为这是民间的高手杀害了吉温,但是以杨国忠个人的直觉来看,吉温之死,很不正常。
还有一件事情杨国忠认为不正常,那就是在一次宫中,杨氏姐妹都在,杨玉环怀了龙种,韦坚案刚刚爆发的时候,李隆基忽然问杨氏姐妹对于左相李适之之子李跃的看法,李跃有没有嫌疑,作为与李林甫争权的第一号人物李适之,杨国忠当时的第一反应自然是要诋毁李跃,不到三十岁就当上了陇右副节度使,又是李适之的独子,皇甫惟明的下属,自然是要一锅端为妙,但是就在他还没有说出口,杨玉环就罕见地开口替李跃脱去嫌疑,杨氏三姐妹自然顺着杨玉环的意思为李跃说话,杨国忠吃惊之余,心里也是感到庆幸,言多必失,果然有理,他自然也百般夸赞李跃的英武,唯独没人提起李适之。
自此之后,杨国忠旁敲侧击,从虢国夫人那里探听到似乎杨玉环很看好李跃。这个消息只有自己人才知晓,杨氏家族在长安立足,一切都是拜杨玉环受宠所得,站在自己人的立场,杨国忠也深深地告诫自己,无论如何,不能逆了杨玉环的心思。只不过李适之下台已成定局,倒是李跃远在边关,才没有牵扯进来。
第一百四十六章 非常手段
更新时间2015-5-23 9:47:37 字数:2257
关中大旱,流民四起,皇帝各种免税免租的政策不仅没有帮到老百姓,反而害苦了他们,以王珙为首的财政大臣,巧设名目,在免去固有的税收租子的同时,外加了很多其他的税收项目,百姓原本在过去丰收的季节还有一些存粮,但是遇到天灾人祸,不仅压力不减,反而压力更重,很多百姓不得不背井离乡,逃往他处,逃避官府的重税。
王珙通过这种手段成为皇帝眼中可以敛财的能人,李林甫在皇帝身边布置了一道网,将李隆基可以听到可以看到的一切都设定在自己愿意看到的局面,彻底蒙蔽了李隆基,安于享乐的李隆基困在自己声色的鸟笼中,自娱自乐,自以为天下太平,富国强兵,不断地加高自己的封位。
富国强兵,这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两件事,杨国忠能富国,王珙、杨慎矜能富国,所以他们渐渐成为朝廷内最得宠的三位大臣,而强兵,则需要将目光放在边关。
皇甫惟明下台之后,王忠嗣一人身兼两镇节度使,朔方、河西节度使,手握十二万雄兵,大唐十大节度使,一共加起来四十六万兵马,除了安禄山的范阳节度使拥有近十万兵马,其他各节度就数陇右河西两镇兵马最多。
西北地区土地广阔,人烟稀少,兵源大多需要从中原招募而来,而李跃的均田制,来者即可得田,中原地区很多百姓都拖家带口,迁至此处,为了解决粮食问题这个燃眉之急,李跃先奏报朝廷,请求拨粮资助,然而这个奏报杳无音信,李跃就知道恐怕等待朝廷的援助就像做梦了,如今兵部尚书换成了李林甫的人,李林甫会主动帮助自己渡过难关才是怪事。
求人不如求己,在接近十万流民涌入的情况下,李跃以自己陇右节度使的权力,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筹粮行动。
正如郭焕所说,只要这十万中原百姓能够扎根在陇右,不出三年,陇右就能休养生息,兵强马壮,成为大唐军镇中最强大的一镇。
若要强兵,必先有钱、有人。
非常之时当行非常手段。
李跃的第一道命令,是对整个陇右的富绅土豪发出的征粮令,官府以市场上的一半的价格收购粮食,这些富绅土豪家里都是富得流油,天下大旱,在他们的眼里,从来没有天灾这一说法。李跃收购粮食的名义很简单,借工。
每石粮食记一工,流民分到的粮食也计数,每石粮食在来年要还一天的工,这样就可以弥补这些富绅土豪的利益,毕竟在灾荒之年,粮食价格飞飙,一半的价格他们肯定不愿意出售,这中间就有一道损失,那就是收购粮食的钱财全部由官府来支付,百姓相当于占了最大的便宜。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