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封书信是贺凌桓托人带来的,信很短,简略地讲述了韦家的人为韦坚鸣冤而且引用了太子的话,李林甫弹劾李适之与韦坚等人营结朋党,被皇帝或贬官或流放,最后提醒李跃他被撤去了大理寺少卿的职务,李跃猜到可能是因为贺凌桓在宫中提前得知这些消息,所以抢在家人之前将这个讯息传过来。
撤去大理寺少卿之职,这个职位在李跃看来无关紧要,无非是凭添一点名声而已,只不过这件事情的背后却代表了很多东西,皇帝同意李林甫的这个决定,本就是一个危险的信号,李林甫的手段世人皆知,李跃所担忧的是接下来李林甫又要如何用手段来对付自己。
树欲静而风不止。
李跃镇静下来将这件案子从头到尾梳理了一遍,父亲被贬出长安了,这对李跃来说是个需要警惕的信号,历史上父亲李适之被逼自杀就是在被流放的地方,李林甫将父亲一党的这些官员逼到被流放的地步仍然不罢手,最后大多数人都惨遭李林甫的杀害。
就在李跃回到凉州的时候,家人送来的书信也到了,这是一封父亲李适之的亲笔信,在被贬之时,李适之仍然不忘交代李跃保重自己,照顾好楚莲香以及她腹中的孩子,自古忠孝难两全,李适之只是让李跃自我保重,无需担心父母双亲,而随着书信一同到来的,还有李跃的妻子崔语凝,而云莺雪舞选择了跟随老爷夫人一同前往被贬宜春,宜春在湖北,那里气候潮湿,与北方差异甚大,李跃很担心双亲是否能够适应那里的生活。
然而此时是在唐朝,并不像后世可以打个电话,哪怕相聚千里也可以进行交谈。父亲的亲笔信中虽然没有明显的交代李跃该怎么办,但是李跃闻弦知音,明白父亲的深意,镇定,不能乱了阵脚,给李林甫留下可趁之机。
李跃将崔语凝安排好之后,将郭焕等心腹聚集起来,大家经历了这么多事情,已然形成了一种归属感,陇右如今的形式正处于蒸蒸日上的发展期,李跃并不愿意看到因为李林甫的从中作梗影响了陇右的局势。虽然前来传旨的宫中太监尚未到来,但是李适之被贬的消息郭焕等人已经知晓了。
聚集在节度使府内,李跃不慌不忙地站在悬挂在墙壁上的地图前,毫无顾忌地将当朝宰相李林甫可能想要陷害自己的猜测讲给大家,朝廷上的政治事情很复杂,但是军事行动只是政治的体现,所以武将都需要在长安有自己的保护伞,这样才能坐长坐九,否则很难有前途。
在世人眼中,李跃在长安的保护伞便是左相李适之,李适之罢去左相之位后,天底下不知多少人都等着看李跃的笑话,失去了京中大人物的庇佑,李跃估计很难再青云直上,不过在李适之罢去左相之后,李跃好像并没有受到牵连,反而将陇右治理的有声有色,这就让一些人失望了。
现在李适之被弹劾营结朋党,身为李适之的儿子,李跃这一次肯定无法置身事外,果然李跃被皇帝撤去了大理寺少卿的职位,李跃要失去皇上的宠信了,这是世人的看法。
这些都只是世家凡夫俗子的饭后余资,却不是在场的李跃的心腹的看法,只有真正追随在李跃身边的人,才明白李跃的可怕,很多次在危难关头,李跃都可以创造别人难以理解的奇迹。尤其是马遂,对此感触最是深刻,李林甫虽然是当朝宰相,权倾朝野,但是李跃从出道至今,面对挫折,仿佛永远有未知的底牌。
这一次会议,李跃就是要集合这些自己能够绝对信得过的心腹来一起应对李林甫的手段,在李跃看来,皇帝虽然撤去了自己的大理寺少卿之职,那是因为父亲被弹劾营结朋党,自己或多或少要被打压一下,但是如果李隆基真正对自己起了疑心,就不会在这个关口撤去自己的职位,从另一方面讲,皇帝同意李林甫的这个决定,也是为了保护自己,避免自己被推向风口浪尖。
种种猜测,也都只是猜测,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依照李林甫心狠手辣的性格,一定还会找机会来对付自己,身为一军主帅,如果李林甫想要陷害自己,就只有一个办法,军人的舞台在战场上,大多数军人的坟墓也在战场上。
如果李林甫要给自己下绊子,最可能也最实际的方式就是通过战争,所以李跃就是要提前推测李林甫接下来的攻势。
出道至今,面对吐蕃未尝败绩,所以李跃果断排除了李林甫指使皇帝让自己去出兵攻打吐蕃,因为在外人看来,吐蕃除了给李跃的功劳簿上增添几笔,真心没有造成过难度。所以李跃将目光放在更西边西域以及北边大草原。
西域小勃律背叛了大唐,投奔了吐蕃的怀抱,甚至吐蕃的端木启赞将自己的亲妹妹嫁给小勃律国王,结成盟约,恩威并施,西域以小勃律为中心十几个小国都成为吐蕃的势力,唐军几次率兵远征都无功而返,安西军以及北庭军都试着派兵去攻打,但是山高路远,而且对地形并不熟悉,唐军几次远征都损失巨大,而且效果不佳。
北方的突厥人渐渐被回鹘吞并蚕食,而回鹘一直亲唐,但是在回鹘的西边,有一支突厥势力很强,兼并了剩余的突厥部落,势力不容小觑,而这个部落的首领不是别人,正是当年险些一箭杀了李跃的五啜,最后被李跃剿灭的五股马贼中唯一逃脱的那支,李跃胸前的伤疤就是此人所留。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