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任命一大批官员,让这些将领带兵向东发展,他们进军顺利,官军尚未见到影子,便闻风丧胆而逃,各州县城顿然成了空城。
河北的颜真卿,招募勇士一万多人,他举行了誓师大会,公开竖起了讨伐安禄山的旗帜,将士们被他声泪俱下的演说所感动,人神共愤,气氛高涨达到沸点。
就在此时,伪将段子光带着李澄、卢奕的首级,传示河北诸郡,抵达平原之后,正好自投罗网,颜真卿当即喝令命人将段子光拿下腰斩。
继而,颜真卿将两位烈士的首级装上蒲身,进行了隆重的葬礼,都亲自吊祭,一葬一祭,更是奖励了士气。
星星之火顿时燃起,盐山尉穆宁及时与颜真卿配合,杀死了伪景城太守刘道轩,获得了五大船盔甲武器,携带首级,对景城太守进行劝说,既迫于势,又敢于义,景城太守趁势而起,收铺了安禄山的谋士严庄的家族,全部处死。
各郡守闻颜真卿倡义,纷纷响应,饶阳太守卢金城,拒绝伪太守上任。三者各聚兵马数千或上万,共推颜真卿为盟主,让他统一调度军事。
安禄山获悉河北兵变,速速派遣张献诚率领上谷五郡团结兵马,围攻饶阳,要他务必将同盟扼杀在摇篮之中。
增援长安的兵马集结完毕,李隆基开始布置军事防务,任命勇往李鳞为山南节度使,颍王李缴为剑南节度使,二王遥领。与此同时,凉王李跃在南诏已经取得胜利,南诏投降表愿彻底归附大唐。
第二百二十七章 枉 枉 枉!
更新时间2015-8-14 13:44:32 字数:2025
安禄山洛阳称帝,长安危急。
李隆基布置完军事防务,为了加强政治影响,他再次强调了亲征的必要性,命令太子监国。对宰相们说:“朕在位已经有五十年,常常倦于繁忙的政务,去年秋天,就准备传位太子,但因为水旱齐至,朕不欲遗灾给子孙,待年成转好再说。今不料逆胡突然发事,朕当亲征,使太子监国。待事平之日,朕将高居无为。”
杨国忠听到此语,如同五雷轰顶,大惊失色。
退朝之后,他急忙找到韩、虢、秦三夫人商量对策,说道:“太子久恨我杨家专横,他一旦得到天下,我和妹妹们的死日不远了。”
说罢抱头痛哭,请三位夫人入宫,让杨贵妃设法阻止太子监国,以保全家族。
三夫人哭道杨贵妃面前,杨贵妃又哭到李隆基面前,他衔土请命,表现出伤心欲绝并且悲凄娇婉的神态。
李隆基看了大为不忍,太子监国之事暂且被搁下不提。
潼关在高仙芝的经营下,虽不能说是固若金汤,但是至少可以确保长安暂时无虞。他自守潼关,令部将分兵驻扎,以成掎角之势,彼此可以互相呼应。
追究洛阳失守的责任,边令诚被削去官爵,以白衣身份在军中效力,高仙芝令他监巡左右厢诸军,可准着皂衣行事。
高仙芝和封常清配合很是默契,然而边令诚仗着监军的身份,长长擅自主张,干涉军务。高仙芝不满之下,以拒绝他的意见为还报。二人起先尚为事务争,逐渐演变为意气之争,矛盾愈演愈烈。
边令诚赴京述职,中伤高仙芝与封常清,他对李隆基说:“封常清因为洛阳败绩而动摇军心,高仙芝放弃陕地数百里,还盗减军士粮饷。”
此话集中了李隆基的心坎。
安禄山的叛变让李隆基对于边将产生了一种极其不信任的心态,他的内心变得很敏感,相当敏感,这也是李隆基为何不愿意凉王李跃带兵来长安增援的主要原因,凉王李跃的军事势力比不上安禄山,但是凉王李跃的兵将实力却是雄冠天下。
李隆基既因为封常清丢失了洛阳恼火,有队高仙芝放弃陕郡不满,也不派人调查核实,偏听偏信,至少此时李隆基能信任的人太少了,除了他自己的感觉,还有这些常年陪伴左右的宦官,李隆基已经对其让人都有一定的防备心,尤其对本就边将多加猜忌。他命令边令诚持着敕令,返回军中斩高仙芝、封常清问罪。
边令诚回到潼关,在驿南西街召见封常清,出示圣旨。
封常清坦然地说:“我封常清之所以今日不死,是不忍亵渎国家的荣誉,受戮于敌手。既然讨逆无功,则死亦甘心。”
说完,取笔写草表,交付给边令诚,托他转呈皇帝。
封常清引颈就戮后,被陈尸于芦席上示众。
此时高仙芝在外面巡视,不知道发生了大变故,像往日一般回到厅中。边令诚引陌刀手白人尾随而进,将高仙芝带到行刑处。
高仙芝向边令诚辩白说:“我遇敌而退,今得死罪不敢辞,但说我私吞兵粮及财物,实属诬陷。上是天,下是地,兵士都在,足下岂能不知?”
他又对施刑的兵士们说:“我在京中召得你们,虽得少许物,但却连装束都不能满足,便一起上阵杀敌,以立战功而取得高官重赏。不料贼势浩大,无奈引军到此,准备固守潼关。我若真有罪,你们当说实;我若确实无罪,你们当说枉!”
兵士们向来敬重高仙芝,只因为圣旨在上,无法相救。听到这番断肠话,他们齐声大叫:“枉!枉!枉!”
声震天地。
高仙芝注视着封常清的尸首,感慨着说:“封二,你从微到显,始终相随于我,初引拔你为判官,后又代我为节度使,今日又与你同死于此,岂非是命?”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