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翔也知道,弃守陕豫边境,确实是个不小的赌注,要是胡宗南此时率领几十万军队进入河南,那豫军想不全面崩溃都不可能,日伪军在前线猛攻,后方还有中央军在捣乱,河南肯定全面失守。但在这个时候,不赌是不行的了,如果放一个集团军去对抗胡宗南,那豫军实在是没有力量投入全面的反击。
事实上,整个豫北会战期间,胡宗南部确实没有越过雷池一步。后来根据从国府内部传来的消息,胡宗南本人是非常迫切的希望能趁机进入河南的,一方面是“为党国铲除新豫系这个祸患”,一方面是他本人也想把势力扩张到河南,把孟翔的新豫系取而代之。但委员长最终还是没有同意。究其根本,委员长也不是鼠目寸光的糊涂虫,他知道自己要是命令胡宗南发兵河南,肯定会招来骂声,那他“党国领袖”的形象就要一落千丈了,其次,委员长从一开始就通过军统的渠道得知孟翔并没有死,对于这一点,委员长还是有些忌惮的,并且孟翔和美国当局的关系很好,特别是那个美国钦差大臣史迪威,好得跟孟翔就差穿一条裤子了,委员长要是让胡宗南去捅孟翔背后一刀,说不定会引起美国当局对国民政府的厌恶,史迪威肯定会在华盛顿上蹿下跳地说国民政府和“花生米”的坏话,从而断绝国民政府得到的美援;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委员长也知道新豫系此时和国府是唇亡齿寒的关系,新豫系倘若垮了,占领河南的日军下一步就能进攻鄂西和重庆,国府此时不得不要依靠新豫系去挡住日军的铁蹄。因此基于这些考虑,委员长最终没有同意胡宗南的发兵请求。
与此同时,豫北的日伪军阵营里也开始暗流涌动。
吴化文走出自己的司令部,仰望着焦作灰蒙蒙的天空,心里烦乱如麻。眼下已是春暖花开时节,但焦作的天空任然阴霾密布,究其原因,还是由于焦作拥有着大型煤矿,当初清末年间,中国的第一家火力发电厂就是在这里建立的。日本占领军则在当地以日侨为掩护、“共同发展”为幌子,开设了十多家大型煤矿,日以继夜地疯狂开采焦作的地下煤炭以此运往日本本土和进行以战养战。由于焦作位于豫北,并非日本占领区稳定的大后方,是中日军队的拉锯区,因此日本人在这里的开采煤炭的手段跟掠夺没什么区别,能多挖一天是一天。严重的粉尘污染使得焦作的天空就像吴化文此时的心情一样阴郁而灰暗。
吴化文此时是南京为政府第三方面军的上将司令,并且是在今年年初才投敌的。说起来,吴化文跟那个著名的“倒戈将军”石友三倒颇为相似。石友三先后多次靠投靠冯玉祥、委员长、阎锡山、张学良、汪精卫、日本人、中共,并且又先后背叛之,致使其声名狼藉,最后被眼下已经成为豫军第三十九集团军司令的高树勋给活埋。吴化文虽然没有石友三干得次数那么多,但也已经达到吕布那“三姓家奴”的水平了。吴化文一开始是西北军冯玉祥的部下,中原大战后,吴化文眼看西北军土崩瓦解,因此见风使舵,投靠了委员长,抗战爆发后,吴化文看到中央军被日军打的一溃千里,而自己这个杂牌军将领又饱受国府的排挤,因此萌生了投靠日伪的念头,并给当时是南京为政府主席的汪精卫悄悄寄去几封信。但事情发展得峰回路转,就在吴化文接受汪伪政府的任命并正式摇身一变成为南京伪军的上将后,刚刚“欢迎”吴化文“弃暗投明”的汪精卫自己倒出逃了,这使得吴化文陷入极度尴尬和苦涩的境地里。他暗暗感觉自己此次再度见风使舵实在是瞎了眼的举动,连汪精卫自己都“弃明投暗”了,那自己居然还“弃暗投明”。一时间,吴化文感觉自己真是弄巧成拙、骑虎难下。
自己该怎么办?吴化文烦躁地思考着。跟着日本人,看上去是没前途了,可自己刚刚投靠日本人,转过来再投靠中央军,肯定得不到信任,处境会比以前还要惨。而眼下自己已经被日本人命令带着部队参加豫北会战,要是真的被送到前线去,那自己苦心经营积攒下的这点家底肯定会在河南被打光。失去了军权,自己就真的屁都不是了。
“司令!”一名副官跑过来,“杨军座有请!”
“哦?杨友柏吗?他有说什么事情了吗?”
“杨军座说出了大事,请您过去与他一起商议。”副官报告道。
“又出大事了?”吴化文心里的烦躁再度涌上来,这年头,做二鬼子就是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经常出大事,而且都不是好事。
虽然心情极度不佳,但吴化文还是要亲自去的。杨友柏从西北军时代开始就是吴化文的老搭档,也是吴化文最重要的副手,两人当初一起在西北军里效力,又一起投靠中央军,最近又一起投靠日本人,不管吴文化是当旅长师长军长还是现在的上将方面军司令,杨友柏都是吴化文的副手。眼下的杨友柏不但是第三方面军的副司令,还是第三方面军第七军的军长,手握方面军近半兵力,并且杨友柏对吴化文向来都是忠诚可靠的。
急匆匆地赶到第七军的军部,吴化文大步走进去:“剑秋,出了什么大事了?”(杨友柏字剑秋)
杨友柏肃然立正:“司令。”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