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战斗以匪夷所思的速度,在丁一的弟子们射出第二轮弩矢之后,便极快地结束了。
不到三十步的距离,有了机械瞄准器的弩弓。居高临下的地利,与明军禁卫缠斗失去速度优势的骑兵,简直就是一群极好的靶子,两轮弩矢射翻了四五十骑不是锦衣卫里有人失手。而是有不少瓦剌骑兵同时被多人瞄上,身上不止中了一矢。
“朕走不了。”英宗看着面前虚弱的丁一,他摇了摇头,看得出丁一已经到了一个极限,“你尽力了。走吧,你的弟子护着你,应该能突围出去。”他走不了,因为在他身边,汇集了好几个文官大臣,包括首辅曹鼐也在其中。
正如史书上所记载的,瓦剌将领无法让英宗脱下他那身天子的甲胄一样,他现在也不肯装扮成溃兵或是放弃他的大臣,然后混入溃兵潮里逃命。他始终有着身为天子的担戴,虎死架不倒,莫过于此。
丁一微微笑了笑,没有说什么。
其实丁一却认为英宗这么做,或许真的是天子气度,便如《正统临戎录》说的“我下马蟠膝面向南坐,有一达子来剥我衣甲,我不服他剥,达子要伤害我”极有所谓的君子死冠不免的风范;
但对于信奉不惮以最恶意揣摩人的心理的丁一来说,却觉得想深一层,若去了这身天子甲胄,乱军丛中,有谁知道他是皇帝?丁一觉得英宗其实精明得要命,心理素质也是好得吓人,所以他拿出这个架势,瓦剌人后来方能被他忽悠住。
现时也是一样,弃了大臣、扮成溃兵就能包保逃得回京师么?丁一认为英宗是仔细想过这其中的风险,他又不是曹操那种能横朔立马的皇帝,真是去了仪仗,恐怕乱军之中细皮嫩肉被人踩踏至死倒是可能吧?万一被瓦剌人捉住,说自己是皇帝谁信啊?
所以他干脆就不逃了。
“我说过,没有扔下朋友自己逃命的习惯。”丁一重复了先前讲过的话,英宗这种大忽悠,还是心理素质极强大的大忽悠面前,丁一不打算说太多话,言多必失,就咬死这一句好了,说一次,做一回,或者无法取信于英宗;那么再做一回,再说一次,久了,总由不得英宗不信。
“放肆!”首辅曹鼐为首的文臣,尽管衣冠狼籍,但他们仍然第一时间站出来指责丁一,“竖子,安敢……”丁一并没有生气,他听得懂首辅是在提醒他,是好意。跟天子称兄道弟,正常来说,绝对就是取死之道。特别是丁一看见首辅曹公身后的刑大合,便知道王振替身的人头已经送到,这也算首辅给他的一点回报吧。
英宗扬起手,止住那些大臣的训斥,却对丁一说道:“两次救驾,卿家可有所求?”
其实此时丁一手下的力量,并不比跟瓦剌骑兵厮杀过一场,人人带伤的禁卫差多少,但英宗直接抛出救驾和卿家,却就是明确了大家的从属位置:我是君,你是臣,什么朋友?你想太多了,就算两次救驾,也不会改变大家的关系。
丁一也没有纠缠,但也没有按着英宗的话头接下去。却是说道:“夫未战而庙算者胜,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这是孙子兵法的内容了。
那些大臣又要训斥丁一君前失仪,却见英宗肃容冲丁一说道:“你说得极是,朕错了。”
当下把那曹鼐和其他大臣吓得不行了,这是皇帝在下罪已诏的意思了,那些文臣纷纷跪下泣道:“臣等无能……臣等有罪……”别说,这和丁一那些弟子对于命令的服从差不多一样性质。明代来说,皇帝要不听话,大家就喷他,但到了皇帝认错,那大臣们就来这么一套。算是给天子个台阶下。
“我不是要向你问责。”唯一没有跪下的丁一,笑着说道。“我是想问一下你们。包括曹公在内,这庙算你们是依据什么来算的?很明显是谁权势大点,谁就想怎么算就怎么算吧?要不怎么会算到现在这模样?”
英宗听着尚有所思,抬手示意那些大臣起身,却是望着丁一,等他说下去。
丁一掏了两片老山参递给英宗——好悬乎。这回没人骂他君前失仪——问道:“吃不?”看见英宗摇了摇头,丁一便也不客套扔进嘴里嚼了起来,“怎么算,地形如何。敌方兵力构成如何,训练情况如何,装备怎么样,多少老兵,多少新兵,有个数目字吗?大明有没有人里通外国的?有没有人私下卖粮食铁器给瓦剌的?如果有,怎么处置?”丁一又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最后说道,“……我知道这些事,大约是厂卫在做,或其他衙门在做,但明显做得很不堪。”
英宗点了点头,却向丁一问道:“爱卿何教于朕?”
丁一听着,想不到国家元首会对自己问出这样的话!却禁不住生出逸想来:当刑警时大案要案也破了不少,要是自己也象来到大明朝之后这般会来事、会装逼的话,也许早就爬上去了吧……不过他很快却又清醒过来,不,当刑警时再会来事、再会装逼,他也爬不上去。
因为他无法借势,他当刑警时不知道历史未来的走向,更不知道谁会倒台谁会上位,也更加没有一个如王振这般的权倾天下的后台,可以帮他解决许多的问题,更也没有守备太监郭敬出手就是十万白银的“土产”可以收,海上商贸更不是他插得上手的生意……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