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一笑了起来,轻轻扇了几下那红泥炭炉,却对商辂说道:“二兄有所不知,袁文质却不是小弟可以替代的。”
袁彬有三大绝学,一是暖脚宝,若是天寒,袁文质便能将皇帝双脚置于自己怀里取暖,此事丁一绝然是做不来的;二是喷泪器,动不动就哭,以前丁一看《正统临戎录》还觉不可思议,里面记袁彬“放声哭”,哈铭也“啼哭”,喜太监也“哭”,事实这大约是这年代的官员特别技能,这个丁一也是学不来的;三受气包,就是被瓦剌鞑子打,被喜宁打等等,然后靠英宗四处周旋去解救他,丁一也是受不了这样的气的。
商辂倒没听出丁一的腹诽,或是这人腹黑,听出来了也不说破,只是笑道:“三人行有我师,如此却是好事。”他是个极伶俐的,不象李贤一定要喷到透才作罢,话说到这里算点到,便转了题,叮嘱丁一去到南方,却也不要总是身先士卒,这么一大家子都依靠着丁一,有个闪失便不好了。
看着丁一应承了,商辂坐了一阵,便就辞了去。
他所说的庇护,丁一是明白的,也就是监国登基的话,得国不正必定就要做一些掩饰,比如让岳谦、喜宁之类从瓦剌大营来的人等,说一些类如英宗教他们来时,就有口喻,让监国的郕王继位之类。
这些玩意后世清点翻查起来,便是有碍清名的事,到底英宗有没有说过这样的话?并且那些仍忠于英宗的臣子,就会觉得说这话的人,就是背叛者!哪怕丁一不说,除非他站出来揭穿,否则的话沉默也是一种承认。于谦让他南下去把行局、分局架子搭起来,让他离京,说起来,似乎也就是让丁一避开这种尴尬的时刻了。所以商辂才说,也未必就不是于谦对丁一的庇护。
只不过丁一却不觉得,于谦于大人便是真的对自己如何关照。
先前在奉天殿上锦衣卫指挥同知马顺要踹丁一时,李贤开口了,王直开口了,边上类似王竑、曹凯的小官也开口喝止了,丁一却留意到于谦于大人自始至终是没有开口的。若说于谦怕事不敢出声,那是扯烂,再怎么黑于谦也不能扯到这份上,王振在时如何权势滔天,于谦都敢硬扛着,别说是马顺。
他为何不开口?
兴许丁一的血淌在奉天殿上,愈发能激出百官同仇敌忾的心吧!
事实于历史上,马顺出来喝斥百官,于谦也是没有开口的,是王竑忍不住动的手。
而在丁一质问右都御史陈镒时,于大人也是没有出声,也许他有千般理由保持沉默,但对于一来说,于大人让丁一唤他作先生,若真当丁一自己人,这种场合于大人不开口,实在就让丁一感觉匪夷所思了!
去了兵部之后于谦也放任胡宁来质问他,这也是丁一辞职的根源,正如于谦所说,有些人是不能试探的,例如丁一,无疑就是这样的人。和于谦这样的人去比什么心计和城府,丁一不认为自己有什么胜算。
但他也不准备按着于谦的安排,老老实实的南下。
丁一很清楚自己的定位,他也很清楚自己的长处,所以他不会放弃自己的长处来跟于谦玩什么谋略,也更不会甘心情愿地充当一颗棋子,哪怕是操纵棋局是谁都不行,就是算是于谦,也不行。
他有自己的路要走。
树荫、红泥小炉、两盒云子一局棋,不是丁一的路。
或者于谦于大人对他的定义是正确的,丁一就是跟他一样的人。(未完待续。。)
第五十一章 离别易销魂(二)
相对于各处被抄查的王振名下产业,甜水井头条胡同那边喜宁太监的宅子,却就平静如水。没有人会动他这个现在陪伴在英宗身边的太监,这一节却又和没有人会动沙场救驾的丁一,是有区别的。喜宁自己也知道,他坐在官帽椅子一幅气定神闲的作势,与乱军之中的狼狈判若两人:“他们不会动到咱家,是因不能杀尽天下宦官;便是杀尽了,不论谁坐那上面,总是需要人侍候,总归还会有新的宦官。”
士林要灭王振一系党羽,自然也不可能分散火力来对付其他的太监。
“你查清楚了么?”喜宁对着袖手坐在下方的那个汉子问道。
那汉子笼着袖子低着头,却不见得猥琐,倒如一把入了鞘的刀,一旦出鞘便杀人。
“丁一诛马顺的那刀我看了,没开刃。”本来那带刀官就不是内廷的宿卫,只不过是大汉将军佩于身上以资雄壮罢了。那人又说道,“就算是刑天,拿这样的一把刀,把马顺的颈椎砸断致死没有问题,要一刀枭首,怕也不能。”刑天,江湖排名前十的刑天,这人顿了顿又补充了一句,“至少,刑天不曾表露出这样的刀法。”
喜宁不耐烦地挥手打断这个人的话:“弄死他,得花多少钱?”
“弄不死他,除非他去远离京师的某县,然后还得有人造反。”那人的语调很平缓,但也很稳健,让人感觉他所说出的每句话,都是一份保证,都是不容打折的结果,不论听者是否接受。这就是真相,“白莲教试过了,近百杀手,后面还有十数胡骑,措手不及发难,依然弄不死他。”
近百杀手的规模,已经很庞大,要知道这是见不得光的杀手,不是勋贵世家的豪仆;所以如果人手再多些,那就得远离京师。单单这样也不行,大明朝各地除了有知县衙门的捕快,还是卫所驻军,有各种盐监矿监,有巡检……所以除非那地方造反了陷入混乱状态。要不出动的杀手一多,依然也会引来官府的注意。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