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纥人的叛乱起来后,西北的突厥人也蠢蠢欲动,铁勒部叛乱。朝廷马上下诏组建铁勒道行军部,以左武卫大将军郑仁泰为铁勒道行军大总管,时任燕然都护府都护刘审礼,左武卫将军薛仁贵为铁勒道行军副大总管,率兵讨伐回纥和铁勒的叛乱。这次战役中萧嗣业以鸿胪卿身份领为仙萼道行军总管,归于刘审礼指挥之下。
平叛行动最终取得了胜利,回纥及铁勒、同罗、仆骨诸部的叛乱很快就被平息,薛仁贵更是以三箭射杀三名铁勒头人。迫使数万铁勒人下马投降,成就一曲“三箭定天山”的神话。刘审礼及萧嗣业都在此战中立下大功。刘审礼因其卓绝的战功及在胡人中威望很高,依然领燕然都护职,在燕名都护府改为安北都护府、安北大都护后一直领都护和大都护职。萧嗣业也因战功被晋职,领从三品衔的安北大都护府长史职。
萧嗣业为大唐北疆的稳定立下的不朽的贡献,多次受到朝廷的嘉奖。后来刘审礼因功被调回京,任工部尚书职。萧嗣业以长史身份暂时总领安北都护府的事务,后安北大都护府降格为安北都护,再改成单于都护府,萧嗣业转任单于都护府长史,依然镇守边疆。
在北疆任职的这么多年里。萧嗣业大部时间与突厥人打交道,并镇压了多次突厥人的叛乱,在安北一带享有非常高的威望,甚至可以止小儿哭。如今这样有威望的一位将领,率军平叛的过程中,竟然连遭败绩,任何人都可以看出事态严重。
在平叛行动开始后,我大唐军队是连续取得了胜绩,大家都以为叛乱很快就会平息。
因我大军连连取胜,萧嗣业得意之下轻敌了,没过多防备,在作战过程中又遇上下大雪,我大军在雪中没有继续推进,而扎营驻守,却没料到突厥人袭我运粮车队,并乘夜偷袭我大军的军营。
萧嗣业狼狈拔营逃走,溃不成军。
萧嗣业所领的边军以骑兵为主,逃的飞快,花大智、李景嘉所领的主要是步兵或者骑步兵,行动的速度较慢,花大智、李景嘉也俱是勇武之将,他们在主帅逃走之后,还是率军顽强抵抗,率领所属步兵且战且走,得以退入单于都护府,借助城池抵挡突厥人的攻击。
这样的战果,表现了严峻的形势:一则说明叛乱的突厥人战斗力不错,任现在的八万大唐军队是难以平定叛乱;二则连萧嗣业这样的名将都打了败仗,安北一带的形势肯定会变坏,甚至安西、安东都护府境内都会受到牵连,附从阿史德温傅、阿史那奉职叛乱的部落肯定会越来越多,如果朝廷不马上增派大军讨伐,那形势很可能没办法收拾。
因为吐蕃人在青海被我大唐军队击败,安西境内的吐蕃人退了出去,安西境内的突厥人也老实下来,安西一向是突厥人叛乱最多发的地方,大唐的朝臣们都认为,安西安定下来,那其他地方也不会有乱事。即使叛乱起来的时候,他们也认为只要大唐军队一进剿,叛乱军队就会土崩瓦解。
现在这样的情景,是所有人没有预料到的,这让作为皇帝的李治大感失面子,大唐的权威受到挑战,不用雷霆手段平息叛乱的话,很有可能其他地方的叛乱会接连而起,甚至残余的吐蕃人都可能趁势攻击我边关,这是包括李治及武则天,还有大唐所有的官员都不愿意看到的。
第七十三章 裴行俭请战
朝廷在收到萧嗣业连续战败的消息后,马上召集群臣,商讨对策。身体未完全康复的李治,抱病亲自主持了朝议。李治在朝议的时候非常恼怒,表示大唐决不会容忍突厥人叛乱,一定会将其平灭。
招抚还是征剿已经不需要讨论,派兵平叛是现在唯一的选择,大唐君臣讨论的主要话题就是如何平叛,以何人为帅,动用多少兵马。
李治在发完一通脾气后,也冷静下来,看着殿内诸臣道:“诸位爱卿,你们说说,要如何处理定襄道的善后?”
“陛下,臣觉得,定襄道大军惨败,萧嗣业溃逃,如今最重要并不是先追责,而是要先稳定北面的局势,防止突厥人趁乱袭我边关城镇,甚至攻入中原,”中书令薛元超首先出列奏道,“萧嗣业不足以掌大局,应该委派其他领军大将去主持安北的事务。”
薛元超并没推荐什么人领军,但在退下时,看了一边的裴行俭一眼。
“陛下,臣附议!”侍中李敬玄也跟着出列奏言,“我大军新败,又逢严冬来临,若没有一位能执掌大局,威望高的战将主政,安北的叛乱不但不能平息,而且单于都护府属下各都督府、州县都有可能生乱,到时局势将不可收拾。”
李敬玄退下的时候,也同样看了一眼站在班列中,面无表情的裴行俭一眼。
在两人心目中,裴行俭是领军的最佳人选,不只谋略出众,在朝堂上的地位又很高,没有人敢不服。只不过裴行俭刚刚从青海战场归来不久,让年近六旬的裴行俭在征战结束后不到一年再出征。显得挺残忍。不过裴行俭已经从薛元超和李敬玄的眼神中读懂了意思,他也马上跟着站出来,大声请奏:“陛下,娘娘,臣也认为应该速派大将领军出征平叛,臣愿意再次率军出征。请陛下和娘娘恩准。”
一听裴行俭主动请战,李治脸上终于舒缓了一些,他很和蔼地看着裴行俭,温言问道:“朕想问你,要如何平定阿史德温傅、阿史那奉职的叛乱。”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