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份诏令中宣布,重新组建定襄道行军部,以吏部尚书、右卫大将军、同中书门下三品裴行俭为定襄道行军大总管,将兵十八万,从长安出发,出征安北,平定突厥人的叛乱。
诏令中同时以幽州都督李文暕为定襄道行军副大总管兼桑乾道行军总管,营州都督周道务同为副大总管并定襄道行军总管职,左金吾卫将军曹怀舜为云中道行军总管,右武卫将军崔献屯为燕然道行军总管,检校丰州都督、右羽林军将军程务挺为单于道行军总管,总举兵三十余万兵以讨伐突厥。
同时特旨委裴行俭兼领单于道安排大使,总理安北军政事务,督率诸军。
李晨以内卫中郎将的身份,被委为定襄道行军大总管帐下先锋官,率一千内卫军士随军出征,听从裴行俭的调遣。内卫事务斩由已经升任内卫副统领的张冲负责。
第七十七章 出征
十一月二十二日,定襄道大军出征仪式在明德门外举行。太子李显代染病的皇帝李治主持了盛大的出征仪式,在京的大部朝臣及从长安出发的出征将领也都参加仪式。
高高的祭坛立了起来,青幕早已经搭就,数万将士在明德门外整齐排列着,放眼望去,无数的战旗飞扬,到处都是黑压压的人和马,耳边是震天的锣鼓响。
选择此时出征,是是裴行俭坚持的战法,以裴行俭的说法,从长安出发一两个月后抵达安北前线,天气还是冷,突厥人一定想不到我大军会在这个时候全面开战的,可以做到攻击的出其不意。这时候突厥人结营越冬还没结束,各部落还处于集聚状态,容易大规模聚歼。隆冬时节,草原上的战马都比较瘦削,突厥人的战斗力是最弱的时候。
而裴行俭所领的大唐军队,有数万是跟随他征战青海的人马,这些人马,在海拔几千米的青海高原上征战了将近一年,冰天雪地中的战斗也经历了很多。相比较安北一带,青海的地势更加复杂,毕竟安北的海拔并不高,寒冷程度也没青海厉害,这些基本适应了青海的地形与气候的将士,在征战安北的时候,同样能适应环境,战斗力不会下降很多。
皇帝李治与皇后武则天最终同意了裴行俭的提议,令大军尽快集结,并在最短时间内出发,同时也令征召的各部边军严阵以待,在裴行俭率军抵达云中的时候,能尽快展开进攻。
几十万人马分几路进攻安北的突厥人,要做到协同配合难度很高,必须做到周密的安排,并且把很多不利。主要是天气方面的因素考虑进去。冷兵器时候的战事对后勤的依赖更大,没有机械化的运送,只能靠人抗马运,万一出差错导致大军后勤供应不及,容易不战而溃。
这段时间,裴行俭几乎天天忙着这事。协调各部紧急准备大军所需,还好他现在位列政事堂,又挺有威望,没有什么人敢马虎从事。而且裴行俭在出征前,又单独请见了皇帝李治和皇后武则天,希望朝廷能如青海之战一样,能提供充足的后勤补给。因为青海之战很多事都是武则天经手,她对裴行俭的要求并没有拒绝,也马上答应了。并说要亲自过问这事的。
皇帝和皇后满口答应,裴行俭也少了些担忧。
出征仪式马上就会开始。
寒风中,各出征将领的家眷们都齐聚在明德门外,为自己即将远征的亲人们送行。与出征将领们意气奋发的样子完全不一样的是,送行的家人们都是一副哀伤的面容,一些出征将领的妻妾还有子女们,都在那里不停地哀泣。战争总是要死人的,谁也不知道。此番出征,眼前还活蹦乱逃的亲人们。还能不能安然地回来,此时的一见,很有可能就是这辈子的最后一面。
上官婉儿和武团儿在恳求武则天后,也得以出宫来送别李晨,李晨留在长安的那些手下之人,全部都来送行。这一年多以来。经常得李晨疼爱的小霞,可是哭红了眼睛。
出征前的这些天,李晨除了要抚慰武则天外,小霞和武团儿他也身体力行地安慰了她们几番,美人恩是不太好消受的。一天几次的疯狂,让李晨都觉得有点吃不消,那可是连续多天都是这样的啊。
巳时时分,仪式正式开始。明德门外的祭坛早已经摆好,绕以青绳,张有幕帐,置军神及军旗的牌位。太子李显从车驾上下来,率众臣走到祭坛前。一身戎装的裴行俭,带领从长安出发的随征高级将领,站在李显身后,一起参加祭祀。
大军出征的仪式隆重而又庄严,祭天、祭地、告庙,这些程序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免的,祭天、祭地、告庙后再祭军神、军旗,以太牢(全牛、羊、猪)祭祀,牲血涂军旗、战鼓,再是軷祭,包括祭祀行军将要经过的方位和山川神,表示从此跋山涉水,可以一往直前了。
仪式进行到尾声时候,裴行俭率领诸将,列队站立,背对参加祭礼的大军队列,面对军神和军旗进行了誓师,“突厥野蛮小蕃,肆情拒命,叛我大唐上国,攻我城池,杀我百姓,掠我财物,天神共愤,今举大唐正义之师,讨伐恶者,捣其巢穴,灭凶息暴,以告天下,归安北之地以安宁。大唐万胜!”
“大唐万胜!大唐万胜!”震耳欲聋的声音随着将士们振臂高呼而响彻整个长安。
待欢呼声平歇下来后,太子李显当着全体将校的面,将代表节制军队权利的节、钺授予裴行俭。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