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卿刚才提到《专利法》,这本法律现在或许不怎么用到,但将来必有大用。你说没有见过是正常的,因为这本全都是朕亲自起草的。”赵祯指着包拯带来的还很薄的一份《大宋专利法》说道。
“臣还是不大明白,按您这上面写的意思来看,以后要是有人做出了什么东西,别人就不能再做了。您是这个意思么?”包拯在来之前也做足了功课,把这本还很单薄的法律书完完整整看了一遍,在他看来这本法律就不应该存在,完全限制了社会的发展。
“从字面意思来讲,爱卿所言不差,朕这个法律就是保护那些勇于创新的人的劳动成果,不能让他们辛辛苦苦创造出来的东西被别人轻易盗用……”
包拯突然打断了赵祯:“皇上,臣对您的想法不敢苟同!臣觉知识和智慧是属于全天下的,先贤们留下了无数瑰宝给后人,他们的德行应该让所有人学习。可您立这个法律,臣觉得有损智者德行,请皇上三思!”
赵祯并没有因为包拯对自己喷口水而生气,自打让他来给自己干事就有这个心理准备:“呵呵,如果全天下的人都有爱卿这样的操守,朕根本就用立什么法律呀!我大宋百姓千千万,各种各样的人都有,光靠道德去要求是不够,还需要强有力的法律来规范绝大多数人行为准则。其他的咱先不说,就先说说这个《专利法》。好比卫朴做的这个‘起重器’,可以大大提高搬运效率,那些有需要的人肯定都想用,而这个‘起重器’本身结构并不复杂,别人见到实物后很快就可以模仿。爱卿你说说,在这种情况下,你是愿花钱去买一个,还是自己做一个呢?”
“臣要是有时间或者没钱,那肯定是自己做一个,干嘛花那冤枉钱去买嘛!”包拯设身处地的想了想才如实答道。
“诚如爱卿所言,朕相信老百姓也都这么想,都觉得这玩意有不难,自己又不是不能做,都不会去买人家辛辛苦苦做出了的东西。爱卿再想一想,要是有一天大家都这样想,都不再愿意开动自己的脑筋,就等着别人做出来了自己模仿,爱卿觉得这样好么?”
第17章 起重器下
听了皇帝的话,包拯沉默了,虽然皇上的观念跟自己的从小接受的价值理念有所出入,可要是真到了皇上说的那一天,对这个国家和民族无疑一场灾难。
赵祯见包拯没有答话,便继续说道:“李白诗曰: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朕以为有用的不仅是他这样的天纵之材,任何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有他的价值,就看能不能发挥出来。爱卿也是博览群书之人,应该很清楚历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的轨迹,咱今天能够穿上衣裳,吃上饭菜,住上房子,坐上马车,这都是前人创造出来的。
可是,人为什么要创造呢?那是因为有需求,有需求就有利益!朕之所以立这个法律,就是来保护创新人的利益,激发更多的人去创新,如果大宋的百姓都充满活力,那么我大宋也会因此而变得更加强大……”
包拯是个固执的人,虽然他不知道如何反驳,但并不代表他就那么容易被说服:“皇上,臣不知道您说的对或是不对,您既然让臣掌管审判,臣一定会严格遵守您制定的法律!臣这还有些法律条文的解读不大清楚,请皇上解惑!”
赵祯本来也不想跟他扯这些涉及观念转变的问题,这个代沟实在是太大,一时半会儿也扯不清楚。只不过包拯提起了,他也不好不应对一下,这会见包拯松口,他是举双手赞成。
接下来两人可谓是秉烛夜谈,这个过程多是赵祯在讲,包拯在记录,期间也有过争议,但都很快达成了一致……
一直持续到深夜,小顺子眼见皇上眼皮打架都打了好几波了,但该死的包拯就是视而不见,他只好强拉着陷入工作狂状态的包拯离开了皇宫,赵祯这才得以解脱,倒头便睡。
而卫朴拿到圣旨后,压根也没关心皇上跟包拯有啥事,这对他来说还有些太遥远了,他心里就想着快点把自己的宝贝做出来。
好像忘了点啥?先不管了。卫朴离开皇宫就直奔京西工业园而去,完全把答应某个小姑娘找她玩的事忘得没影了。
卫朴带着圣旨和通行证,经过层层盘查终于见到了这个近在眼前却又似乎远在天边的工业园。他找到李铁柱,把圣旨递给了他。李铁柱读完圣旨,很爽快的应了下来。
于是,卫朴的“起重器”就在李铁柱的协助下,开始动工了……
卫朴的这个“起重器”但从结构上来讲是极其简单的,简单到配件只有钢管、钢柱和轴承这三样。卫朴跟李铁柱两人对着图纸谋划一番后,觉定把底座做成一个米字型的实心钢管架,在米字型的中间竖起一根钢柱,再用八根钢管将钢柱和米字型底座各个外部相连,构成八个三角形来稳固钢柱。然后在钢柱外面套上钢桶,钢桶与与钢柱通过轴承结合,可以自由旋转。再以钢桶为一条边,加上两根刚逛做成直角三角形,其一边与底板平行,在三角形的顶点安装绞盘,绞盘上的钢丝绳与杠杆一端相连,而钢桶的顶部就设计成杠杆的支点。
这样一来,操作人员就可以在离地面适当的距离通过绞盘拉动杠杆,还可以自由旋转。由此把地面上的货物吊起来再转动到船上放下来完成装运过程,下货也是如此。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