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芜笈骂了一阵,也骂累了,气嘟嘟地看着徒子徒孙。
这时,一个年轻的徒孙在大家的怂恿之下,战战兢兢地走到他面前,小心翼翼地说道:“师祖,圣上不就是要个大船么!咱们给他弄个大船就是嘛,就像圣上建造的天圣号战船那样,咱们也用那啥钢铁来做龙骨支架,这样不就可以造出大船了么?”
何芜笈没好气地瞪了他一眼:“你也说了天圣号战船就是圣上建造的,你以为我们来造就会比天圣号大么?再说了,天圣号根本就适合黄河使用,要不然圣上干嘛花这么多钱来悬赏!说话也不过过脑子,他们让你说啥就说啥,能有点主见不?”
这个徒孙背着一背囊的气,回到了人群中,现场再次陷入寂静,何芜笈自己也在思考应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也懒得搭理他们。
终于,在图纸堆里面划拉了好一会的何兴墨小朋友打破了这种寂静的场面。
“义父,孩儿有个想法!”
“哦?”何芜笈回过神来,看到自己这个儿子,心情好了不少:“你有什么想法,说来听听!”
何兴墨也不客气,拿起粉笔就在旁边的黑板上画起来。
“义父,诸位兄长,你们请看!我用这两条线中间的部分代表黄河,而码头设在河对岸,按照圣上的意思,咱们设计的渡船必须够大,而且便于驾驶,这样才能够提高输送效率。
我没有见过黄河什么样,但是从书上的描述来看,黄河水流比咱们边上的长江要湍急一些。咱都知道,船越大在水里面受水流冲击的影响也越大,而且划船也更费劲。因此,咱们不但要想法设计出大船,还要想方设法降低水流地船的影响。
我的想法是这样的,既然咱们单独造一个船的大小有极限,那为何不模仿一下那本《三国演义》小说里面曹操在赤壁干的事呢?既然一个船不够大,那咱就弄两个,两个不行就弄三个……
总之,就是把这些船的甲板连接成一个整体,组合成一个大船。咱们还可以适当修改船底的形状,并调整各个船只的位置,以此减少水流对船体的影响。”
何芜笈听了儿子的注意,不由得有些动心,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新颖的想法,他朝何兴墨点了点头,这才向大家说道:“你们看看,人家一个小孩子都比你们肯动脑筋!先不说他这个想法可不可以,起码我觉得他的想法很新颖,是一条不错的思路,咱们大可一试。我决定了,你们分成两部分,一组按照你们自己的思路继续设计,二组的人按照兴墨的想法进行试验。
另外,我还提醒你们一点,皇后娘娘还在的时候,时常提醒我们要注意细节,细节决定成败!这次参与悬赏的人肯定不少,会造船的人同样不少,更何况我们还不知道圣上创建的皇家研究院会不会参与进来。由此可见,咱们的优势并不别人明显多少。为了能够拿到此次悬赏,咱们唯有抓住一切细节,在细节方面取得突破。
因此,你们时刻要记住,咱们需要的是渡轮,不要为了造船而造船,必须把握住实用这个底线!明白吗?”
“明白了,师父!”
“明白了,师祖!”
……
一个月之后,船舶研究两个小组都拿出了自己精心制作的图纸和船模,在所内试验区进行了简单的较量。
何芜笈拿着两份图纸,再看着两个船模,这回他的心情明显要好很多。
“看看你们!不挨骂就是不会用脑子,一挨骂效果立竿见影嘛!我看了一下你们两组的比试结果,以及你们各自的设计图纸,整体而言都还是不错的。虽说一组的设计在运输量和抗水流冲击方面较差,但你们在船上面的设施设计上有不少亮点。
因此,我打算把你们两组的优势组合起来,尽力为圣上交上一份完美的图纸!”
自从赵祯发出通告之后,陆续收到了不少图纸,其中甚至还有一些号称祖传技艺,但都与他的考虑相去甚远。
眼看三个月的期限就要到了,赵祯都准备再次拿出自己的图纸的时候,总算让他看到了一份满意的图纸。
而多体船的设计风格也首次出现在了大宋帝国建船史上,与之同时名留宋史的还有大宋帝国船业圣地——金陵船舶研究所。
第68章 龙凤奖
两个月之后,京城边上黄河两岸的码头扩建工程终于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两艘全新的渡轮出现在了世人的面前,每膄渡轮由四条小船组合而成,好似拱桥倒立在河面上。整个渡轮呈长方形,长五十米,宽二十米,两头低平,可与两岸平台对接,方便车马行人上船。渡船的动力靠的是是个角落上拴着的四根粗大的铁链,这四根铁链分别与两岸码头相连,需要开动船只的时候,便通过旗语向对岸沟通,让其转动滑轮组合的绞盘便可以拉动渡船在两岸之间穿梭。
两艘渡船一来一往,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得两岸任何时候均有一膄渡船靠岸载人载物。
随着新式渡轮启用,京城周边的黄河两岸百姓深受其惠,无不夸赞这一利国利民之壮举。
而金陵船舶研究所,乃至东南研究院,都因为这次事件大放光彩。他们不仅获得了圣上亲授的十万贯巨额奖金,并通过大宋时报的报道而名扬四海,真可谓是名利双收啊!
渡轮投入使用之后的第一批顾客不是别人,正是整装待发的神机营。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