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下这么一句话,这位军官直接甩手走人。而小野次郎自然明白,前次的事情是什么。可在他看来。明明对帝国有利的事情,却拖延到至今依然没有结果。
至于那军官最后一句话的意思,小野次郎同样再清楚不过。清东铁路一旦修复,那么沙俄方面就是通过铁路。往吉省跟盛京运输物资。
现如今,沙俄大量的物资,大多都是通过海运的方式运来或运出。岛国如果真的下定决心开战。首要解决的目标,就是聚集在旅顺的沙俄海军舰队。
要是刘兴华允许沙俄借助铁路运输物资。对岛国而言可谓雪上加霜。这样的局面,小野次郎自然很心急。却也只能将这个情报。立刻传回岛国交出内阁审议。
对于小鬼子的着急,刘兴华自然也是看在眼里。如今的他,抓紧时间完善对黑省各城的民政管理机构。采取的军政府的管理模式,管理着黑省各城市。
依照后世的管理模式,以省、市、县、镇、村的组织机构,派遣精干的民政官员处理各地的民事。此外,除了村一级只设民兵小队外,其余镇一级都设内卫部队。
这些内卫部队,将承担抓捕罪犯,审判罪犯跟管控当地治安的任务。虽然各项规章制度,暂时还不是很成熟。可刘兴华相信,只要用心去做,情况会慢慢好转的!
正如小野次郎所担心的那样,担任沙俄联络公使的乔伊,接到帝国下达的任务。又一次前来找刘兴华谈判,希望尽快让清东铁路开通。
这段时间,乔伊也知道,刘兴华已经修复了黑省境内的铁路。甚至依托这些沙俄修建的铁路,完善各地的交通情况,让商贩跟百姓,也享受铁路带来的好处。
在刘兴华看来,任何年代道路通,则商业畅通。就算兵力调集的话,也会显得快上许多。后世他就听过一句话,叫‘要想富,先修路’,想来肯定是有道理的。
目前在黑省境内,几家生产水泥的工厂,也可谓生意兴旺。生产出来的大量所谓‘洋灰’,都被送往各地修建公路。虽然达不到后世那些交通便利,却也保证所谓的官道畅通。
一些生活在人烟稀少山村的百姓,也被刘兴华沅派人接出,安置到交通相对便利的地方生活。而迁移这些百姓的补偿,就是给他们那一幢砖瓦房。
这样的待遇,对于生活本就贫苦的百姓而言,无疑是天大的好事,根本就没什么人拒绝。而使用这种管理方式,也能最大化集中管理这些百姓。
大战之后,虽然黑省有点百废待兴的感觉。可很多人都知道,安民军收复黑省之后,一系列的政策,都让百姓享受到实惠跟好处,自然愿意接受安民军的统治。
甚至一些经商蒙古的山西商人,也试着派了接触驻防两地边境的安民军。得到的结果是,安民军不拒绝他们这些商旅的进入。可在黑省行商,必须遵守安民军的规章制度。
这些商人,从最初的小心试探,到后面慢慢感受到黑省百姓的消化潜力。自然加大在黑省行商的规模,很多人通过蒙古,往黑省大量运输民用物资。
相同的,这些商人也从黑省,带走他们所需要的东西。这也意味着,黑省的商业贸易,再次兴盛起来。甚至在满州里,安民军还设立了商贸区。
不论来自那国的商贩,都可将货物运到商贸区,与沙俄过来的商人进行交易。而安民军要做的,就是保证这些商人在满州里的安全,同样收集相应的商税。
渐渐的,伴随着这些商人的进入,黑省百姓日子变好起来的消息,还是吸引不少内陆的百姓迁移。对于这些迁移的百姓,安民军同样给予发妥善的安置。
本身黑省就地广人稀,这些迁移而来的百姓,本就为活命而选择迁移而来。看到安民军给他们提供吃住的地方,甚至给他们分配可开垦的田地,这简直是不敢想象的好事。
别说那些内陆来的百姓,就目前生活在吉省与黑省接壤的百姓,很多人都选择离开家园,往黑省安民军的控制区迁移。目的只有一个,希望一家人的生活能过的好一些。
人口的增多,让安民军治下的民生机构,负担加剧之余,却也慢慢盘活了各城的民生经济。最明显的,就是各地的粮田,都有了明显的提升。
乱世粮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安民军除了限制百姓将粮食私自出售外,同样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另外大量修建水利设施,让百姓也受惠于这些民生工程。
手里有了钱跟余粮的百姓,自然希望生活条件更好一些。平时销量不多的布匹跟生活用品,百姓也能隔三差五买一些,让各地的商贩也是喜笑颜开。
相同的,商人们的生意好了,意味着当地管理机构的税收多了。这种互惠互利的情况,让黑省的形势,几乎可以用一天一个样能形容。
面对乔伊的到访,刘兴华也没一口回绝沙俄方面的谈判。只是有一点,那就是沙俄通行黑省的列来,无论军用还是民用,都必须跟安民军铁路管理处报备。
如果是军列的话,则必须接受安民军的看押,沙俄方面支付看押费用。等这些军列抵达吉省之时,双方根据点验的清单进行结算就行。
另外刘兴华也给沙俄限定,他们通过铁路运往国内的物资,也根据不同的分类,收取不同的过路费。一句话,想使用铁路,沙俄都必须向安民军支付费用。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