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逍遥微微一笑道:“是儿臣不让通禀的!”
唐高祖李渊放下手中的朱笔,笑道:“逍遥,无事不登三宝殿,今日见朕,不是看朕吧!是不是在户部任职有些不习惯?”
李逍遥摇摇头,从容地回道:“回禀父皇,儿臣今日上任,没有丝毫的不习惯,户部乃是儿臣自己的选择,这条路只能由儿臣自己走下去!今日前来,是为了户部堆积如山的事情!”他详细地将户部出现的问题道出,李渊越听越惊讶,只见李逍遥又从容地说道:“父皇,儿臣此次前来,是需要得到父皇的首肯,下诏推行均田制!”
“均田制?”唐高祖李渊喃喃细语一声,他若有所思地想了片刻,李逍遥成为户部尚书当天居然能够发现如此多的问题,而且李逍遥又将户部的问题来龙去脉说清楚了,并且道出其中的利害,最直接就是推行均田制,他沉思道:“均田制自北魏初一直沿用到大唐,为何逍遥你请求朕发布命令?难道有什么区别吗?”
“没有太大的区别,至于大唐初建也一直沿用,只不过天下刚刚稳定下来,百废待兴。虽说均田制一直存在着,只不过上行下效并未达到,而且有的地方官员不遵从,以致天下百姓仍然过着水生火热的日子,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而地主或富商却拥有大片的田地,使得他们坐拥万贯家财,日夜笙箫,不顾百姓的死活,大唐之所以能够取得天下,百姓必不可少。”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归之;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者,义也,义之所在,天下赴之。凡人恶死而乐生,好德而归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归之。”
“均田令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开创性措施,正是孝文帝强制推行使得天下万民臣服,大唐眼下遭遇的情况与北魏初时相仿。若是没有强制推行均田制,北魏人民流离失所,户口迁徙严重,田地大量的荒芜,国家的赋税收入锐减,军饷不能发放,后果不堪设想!”
“北魏太和九年孝文帝颁布实行的诏令:凡是十五岁以上的男子,每人授给种植谷物的露田四十亩,女子二十亩。露田都是无主荒地,因考虑休耕轮作,故授田时—般按休耕周期加一或两倍,也称‘倍田’。拥有奴婢和耕牛的人,可以额外获得土地,奴婢同普通农民一样受田,人数不限,土地归主人;四岁以上的丁牛每头受露田三十亩,一户限四头。所受之田不准买卖,年老身死,还田给官府。”
“初受田者,男子每人另授桑田2二十亩,限三年内种上规定的桑、枣、榆等树。桑田可作为世业田,终身不还,可以世袭,但限制买卖。在不宜种桑的地区,男子每人另授麻田十亩,女子五亩,奴婢同样受田,按露田法还受。新定居的民户还可分到少量的宅田,每三口一亩,奴婢五口一亩,宅田也属世业。”
“桑田按现有丁口计算。“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不得卖其分,亦不得买过所足。”桑田为世业,允许买卖其一部分。原有桑田已超过应授田数,‘无受无还’;达到应授额的,不准再受;超过应授额部分,可以出卖;不足应授额,可以买足。”
“若全家都是老小残疾的,十一岁以上及残废者各受丁男一半之田,年过七十的不还所受,寡妇守志,虽免课亦授妇田;地狭的地方,居民可以向空荒地区迁徙受田;地广的地方,居民不许无故迁徙,可随力所及向官府申请借种受田以外的土地。因犯罪流徙或户编无人守业的土地,收归国家所有,作均田授受之用。”
“各级地方官吏按照官职高低授给不同数额的公田,离职时移交后任官。地方官吏各随在职地区给予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新旧任相交接,不许出卖。”
“然而,北齐土地买卖致使均田制破坏,北齐仍然继续推行均田制,大体上与北魏相同,但也略有变化,取消了受倍田的规定,不过一夫一妇的实际受田数仍相当于倍田,北魏对奴婢受田没有限制。北齐则按官品限制在三百人至六十人之间。另外还规定了赋税。北齐一般从年十八岁起受田,北齐所授露田男子八十亩,妇人四十亩,丁牛六十亩,每户限四头;另投桑田或麻田二十亩。”
“至于前隋推行的均田制也多多少少有些变质了。自从前隋文帝开皇二年规定,官人永业田与其品级相适应,自诸王以下至都督,多至百顷,少至四十亩。与此同时,内外官按其品级高低授给职分田,多至五顷,少至一顷。内外官署还授给公廨田,以供公用;前隋炀帝大业元年规定,免除妇人和奴婢、部曲的租调,也取消了他们的授田。”
“自诸王以下,至于都督,皆给永业田,各有差。多者至一百顷,少者至四十顷。其丁男、中男永业露田,皆遵后齐之制。并课树以桑榆及枣。其园宅,率三口给一亩,奴婢则五口给一亩,京官又给职分田,一品者给田五顷,每品以五十亩为差,至九品为一顷;外官亦各有职分田;又给公癣田,以供公用。”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