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隋唐五代史:最有分量的中国断代史工程_吕思勉【完结】(354)

  纸与印刷,相关最密,非有纸,印刷术无由行,亦且无由兴,卡德氏考中国印刷源流,首详及纸。非无由也。造纸之术,亦自中国传于西方。大食史家记其事云:突厥两可汗相争,一求援于中国,一求援于大食。中国援兵,为大食援兵所败。俘虏中有娴造纸者,于撒马儿干以其术教人,遂传入大食属地。时当天宝十年(751)云。所云中国与大食之战,实指开元九年(721)高仙芝怛逻斯之役,其事信而有征。大食人既擅此术,传诸西班牙,终乃及于全欧洲。时则叙利亚有市镇日曼比集(Mambij),亦曰班比兹(Bambyx),亦产纸。欧人称其纸为班比兹纸(Chartabambycina)。后讹为绵料纸(Charta bombycina)。遂以敝布造纸,为十五六世纪时日耳曼、意大利人所发明。至近世,在中亚多得古纸,皆为敝布所制,乃知其确由中国西传云。卡德氏云:欧洲人初以敝布造纸,乃德、意两国所发明。千八百八十五年至千八百八十七年间,用显微镜化验八百年至千三百八十八年埃及所造之纸,强半以破布为料。欧洲早年所造之纸亦然。当时推论,以为破布造纸,实为居于撒马儿干之大食人所发明。至千九百有四年,斯坦因在土耳其斯单发见古纸,化验之,多以桑皮为料,而杂以破布。时则谓破布造纸,非居撒马儿干之大食人所发明,而全用破布造纸,则出大食人。千九百十一年,斯坦因又在长城碉楼得古纸,化验全用破布为料,乃知其术确出自中国云。此亦中国文化裨益世界之一大端也。卡德氏又谓中国之墨,宜于印刷木版,而不宜于铜版。此亦铜版不能盛行之一因欤?

  然斯时中国之纸,尚远较后世为贵。《旧书·经籍志》言开元时四部库书,两京各一本,皆以益州麻纸写。《新书·艺文志》言:其时太府月给蜀郡麻纸五千番,季给上谷墨三百三十六丸,岁给河间、景城、清河、博平兔千五百皮为笔材。此盖各地方之名产,非公家之力不易办。吴兢迁起居郎,以母丧去官,服除,自陈修史有绪,家贫不能具纸笔,愿得少禄以终余功,盖非妄为陈乞也。韦陟以五采笺为书记,使侍妾主裁答,则史讥其侈。杜暹补婺州参军,秩满归,吏以纸万番赆,暹为受百番,则众叹其廉。入官者不能输朱胶纸轴钱,则不能得告身,已见第二十一章第六节。欧《史·何泽传》云:五代之际,民苦于兵,往往因亲疾而割股,或既丧而割乳庐墓,以规免州县赋役。户部岁给蠲符,不可胜数。而课州县出纸,号为蠲纸。泽上书言其敝,明宗下诏悉废蠲纸。皆可见纸之难得。《新书·文艺传》:郑虔好书。尝苦无纸。于是慈恩寺贮柿叶数屋,遂往,日取叶肆书。《五代史补》云:宋齐邱,素落魄。姚洞天为淮南骑将,素好士,欲谒之。囊空无备纸笔之费,计无所出,但于逆旅杜门而坐。邻房有散乐女,尚幼,问曰:“秀才何以数日不出?”齐邱以实告。女叹曰:“此事甚小,秀才何吝一言相示耶?”乃惠以数缗。齐邱用市纸笔,为诗咏以投洞天。洞天怒其言大,不即接见。齐邱窘急,更其启。始闵之,渐加拯救。徐温闻其名,召之门下。及昪之有江南也,齐邱以佐命功,遂至将相。乃上表以散乐女为妻,以报宿惠。许之。贫士得纸之艰,有如此者。欧《史·彭玕传》:附《钟传传》。言玕通《左氏春秋》。尝募求西京《石经》,厚赐以金。扬州人至相语曰:“十金易一笔,百金偿一篇,况得士乎?”故士人多往依之。然则笔价亦不菲矣。古代纸极厚韧,故不必别以纸衬托,即可装为卷轴。后世纸日脆薄,故其价日趋于廉,然其普及大众之功,不可诬也。纸价之日趋于廉,傥亦印刷术兴,用之日多使之然欤。《旧书·回纥传》:东京之平,朔方及郭英父、鱼朝恩等军不能禁暴,与回纥纵掠坊市,及汝、郑等州。比屋荡尽。人悉以纸为衣。《周智光传》:淮西节度使李忠臣入觐,次潼关。闻智光阻兵,驻所部,将往御之。及智光死,忠臣进兵入华州,大掠。自赤水至潼关,二百里间,畜产、财物殆尽,官吏至有着纸衣,或数日不食者。《新书·徐有功传》:五世孙商。突厥残众保特峨山,以千帐度河自归。诏商绥定。商表处山东宽乡。置备征凡千人。襞纸为铠,劲矢不能洞。是以纸为衣,唐人习为恒事。清季京官贫者,亦或以纸为朝衣,然必取诸朝鲜矣,谓之高丽纸。

  第三节 儒玄佛思想转移

  世皆以汉世儒学盛行,魏、晋以后,玄学、佛学起而代之,其实非是。此时之儒家,实裂为二派:有思想者,与玄学、佛学合流;无思想者,则仍守其碎义逃难之旧耳。说见《两晋南北朝史》第二十三章第三节。玄、佛之学,其道必至于终穷。何者?人之所求,莫切于养生送死无憾。斯义也,在古公产之世,本能致之。其后社会组织变坏,乃至于强陵弱,众暴寡,疾病不养,老幼孤独,不得其所。斯时也,先知先觉之士,己饥己溺之徒,自将起而拯之。然不知社会变化,自有其规律,徒欲率己之意,而借政治之力以行之,遂至反以召乱。此则自周末以来,儒、法诸家,各建改革之策,而新莽萃而行之之已事也。自此以降,遂莫敢言革正制度,而欲先移易人心。此则今所谓观念论者矣,其道必至于终穷,势也。于是改革之机又肇矣。

  隋及唐初,所冀望于儒家者,为化民善俗,以革任法之治。观隋文帝劝学行礼之诏,唐太宗诏天下行乡饮酒礼,可以知之。其说已见第一节。然此时之所谓儒者,则仍是章句之士耳。即朝廷之所提唱者,亦不外此。《旧书·本纪》:贞观七年十一月,“颁新定五经”。《颜师古传》曰:太宗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讹缪,令师古于秘书省考定五经。师古多所厘正。既成,奏之。太宗复遣诸儒,重加详议。于时诸儒传习已久,皆共非之。师古辄引晋、宋已来古今本,随言晓答。援据详明,皆出意表。诸儒莫不叹服。于是颁其所定之书于天下,令学者习焉。此所以是正经文也。《孔颖达传》曰:与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等受诏撰定五经义训,凡一百八十卷,名曰《五经正义》。《新传》曰:凡百余篇,号义赞,诏改为正义。太宗下诏付国子监施行。大学博士马嘉运驳之。诏更令详定。功竟未就。《新传》云:永徽二年(651),诏中书、门下与国子、三馆博士、弘文馆学士考正之。于是尚书左仆射于志宁,右仆射张行成,侍中高季辅,就加增损。书始布下。《旧纪》事在四年三月,云“每年明经,令依此考试”焉。此所以是正注疏也。其后玄宗自注《孝经》,令元行冲为之作疏,见新旧《书·行冲传》。于开元十年六月,颁于天下。《旧纪》。文宗时,郑覃请于太学勒九经,从之。见新旧《书·覃传》。开成二年十月告成。《旧纪》。亦皆所以继前业也。孔颖达《五经正义》,后儒议之者甚多。《开成石经》,则《旧纪》明著之曰:“立后数十年,名儒皆不窥之,以为芜累甚矣。”《旧书》多载时人议论,此盖当时舆论也。然官本之差讹,究胜于私家之紊乱,观上节所引王国维论监本之语可见。监本皆依《开成石经》,则石经之刻,亦不能谓其无功。至《五经正义》,则原不过官颁之书,用以试士,未尝责学者以必从。纂辑或有未善,官颁之书类然,亦不能期之过高也。此等皆所谓章句之学。此学至此时,其势已衰,朝廷虽事提唱,亦无效可期矣。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